读书
  • 孤独六讲

    《孤独六讲》是蒋勋的一部现象级作品,豆瓣评分8.1,以诗性哲思重构孤独价值。书中剖析了六种孤独形态。情欲孤独中,以贾宝玉故事对比当代青年,揭示其是精神成年的必经过程;语言孤独指出在信息爆炸时代,真正对话濒临灭绝;革命孤独勾勒出革命者孤独图谱,质问社交媒体

  • 颜真卿传 : 时事只天知

    《忠骨与笔墨:颜真卿传中的乱世风骨与人性光芒》围绕日本学者吉川忠夫的《颜真卿传》,展现颜真卿被书法遮蔽的忠义一生。世人多知其“颜体楷书”,却鲜晓其忠义史诗,新旧《唐书》更侧重将他塑造为忠烈典范。颜氏家族自南北朝便有忠义基因,《颜氏家训》影响深远,颜真

  • 西方哲学史 : 从古希腊到当下

    《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下》是读懂西方思想的必由之路。该书自1972年首版,历经修订,豆瓣评分9.2。作者罗素以深厚文学功底,将2500年哲学智慧凝为兼具学术与叙事美感的史诗,追溯先哲思辨足迹并延伸至20世纪前沿哲学领域。核心思想方面,其一,提出“研究历史就是研

  • 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是是枝裕和创作的一部穿透时光的家庭寓言,自2008年问世后,以其治愈力量叩击全球读者心扉。小说通过横山家一日相聚,展现东方家庭的隐痛与温情。书中核心思想包括生命的遗憾美学,指出遗憾是生命必然;亲情的错位叙事,活在长兄阴影下的子女在愧疚与逃离中

  • 身边的江湖

    本文聚焦野夫《身边的江湖》,探讨其笔下“江湖”为何让知识分子难以入眠。在现实的钢筋森林中,野夫用文字挖掘被历史深埋的江湖,这不是武侠世界,书里的十四则故事展现了大历史下小人物的生存法则,他以“共犯者”身份重构记忆。书中各篇章有独特价值,如《掌瓢黎爷》

  • 沙之书

    《当人类遇见无限:博尔赫斯〈沙之书〉的哲学迷宫与存在困局》围绕《沙之书》展开多维度剖析。《沙之书》是博尔赫斯晚期短篇集核心篇章,以无穷奇书构建哲学隐喻,让读者直面人类认知困境。书中推销员带来的《沙之书》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特性,使理性遭遇无限时认知

  • 马相伯集

    本文围绕《马相伯集》,介绍了马相伯的人生经历、思想精粹以及文集的价值与启示。马相伯(1840 - 1939)是近代先驱,集教育家、神学家、政治改革家身份于一身,亲历百年风云。他毁家兴学创办震旦、复旦两所大学,积极参与洋务、外交等事务,其人生是近代知识精英救亡图存

  • 呐喊 : 鲁迅短篇小说集

    本文围绕鲁迅《呐喊》展开多方面介绍:1918年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堤坝,鲁迅与钱玄同“铁屋子”对话催生《狂人日记》。他在教育部任职期间目睹辛亥革命后社会倒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促使《药》《阿Q正传》诞生。《呐喊》批判锋芒直指封建制度 “吃人”本质,

  • 帝国的话语政治 : 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

    《当龙旗遭遇米字旗:一部颠覆认知的帝国碰撞启示录》围绕刘禾《帝国的话语政治》展开剖析。该书揭示19世纪中英碰撞本质是帝国主权欲望的终极对决,殖民帝国通过“语言炼金术”包装军事征服,如鸦片战争时“自由贸易”话语掩盖炮舰逻辑,当代“普世价值”也有昔日帝国幽

  • 文化记忆 : 抵抗、信仰与身份

    《文化记忆:抵抗、信仰与身份》是美国学者珍妮特·罗德里格斯与特德·福捷所著的跨学科力作。作者借双重学术透镜开辟文化记忆研究新理论疆域,将“文化记忆”理论与抗争实践结合,以四个边缘群体案例揭示其用记忆实现文化存续。全书有三大核心思想。一是提出“记忆即抗

  • 在经验与超验之间

    《在经验与超验之间》是2025年出版,豆瓣评分9.2分的学术著作,它以学术锐度与文学敏感展现20世纪下半叶东欧文学图景,解码特殊地缘政治下的文学现象,构建经验与超验间的思想桥梁。东欧作家融合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与20世纪现代主义,创作既批判极权又抚慰灵魂的作品。他

  • 为什么读经典

    本文围绕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展开,探讨经典的价值与意义。这部文集收录31篇卡尔维诺跨越三十年的文学评论,其开篇给出的14条经典定义,如明灯穿透迷雾,让快餐时代的我们将经典作为精神坐标。书中对荷马史诗等经典的解读,能带读者在奥德修斯的漂泊隐喻里,发现

  • 人往低处走 : 《老子》天下第一

    《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由北大教授李零所著,以“甘居下流,不争上游”为线索,揭示《老子》“柔弱胜刚强”的辩证哲学。李零打破对老子“无为”的片面理解,还原“无为”与“有为”并存的真相,让《老子》成为可践行的处世指南。该书以马王堆帛书本为底本,参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以1842年至1895年的238封书信为主体,具有独特价值。这些信件不同于体系化理论著作,以鲜活口吻展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矛盾的洞察、革命策略的推敲等,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的关键。内容涵盖不同阶段:青年马克思觉醒期(1842 - 18

  • 物理之舞

    《物理之舞》由盖瑞·祖卡夫所著,初版于1991年。该书将晦涩的现代物理学化作充满诗意的探戈,用文学化语言展现物质世界韵律。其核心思想包括:一是实现哲学与物理共振,用独特隐喻体系解读物理概念;二是促成东方智慧与西方科学对话,跨文明解读物理理论;三是揭示观测

  • 后希腊化哲学 : 从斯多亚学派到奥利金的发展研究

    《后希腊化哲学:从斯多亚学派到奥利金的发展研究》填补了传统哲学史空白。在传统叙事里,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被视作希腊哲学衰落的“黑暗时代”,而本书首次全景展现这一时期的哲学革命,揭示其孕育出影响西方文明两千年的柏拉图主义。书中核心思想体系颠覆认知。斯

  • 回归故里

    《回归故里》是迪迪埃·埃里蓬融合社会学批判与私人记忆之作,借跨越三十年的自我解剖,揭示社会阶层对个体命运的裁决,指出阶级深刻塑造人的生命轨迹。本书有三重回归。地理回归中,父亲葬礼后的兰斯之行,使“粗鄙”的家庭印记成为解码命运的标本;阶级回归里,埃里蓬

  • 卡尔·巴特 : 奇人其思

    《卡尔·巴特:奇人其思》由曾劭恺博士所著,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是一部解谜20世纪神学巨人卡尔·巴特思想的传记。巴特的神学思想在现代思潮中如灯塔般指引着人类对信仰与理性的探索。本书有诸多亮点:一是揭示巴特思想的三重革命性突破,包括对自由神学的颠覆性批判,

  • 拉康精神分析介绍性辞典

    《拉康精神分析介绍性辞典》由迪伦·埃文斯撰写,是破解拉康思想迷宫的工具书,出版近三十年后豆瓣评分仍高达9.5分。该书以精准阐释,将拉康的晦涩概念转化为可理解的思想。辞典从三个方面拆解拉康的哲学密码:一是剖析拉康思想体系的想象界、象征界与实在界三大维度;二

  • 論信仰

    《論信仰》以哲学思辨剖析当代社会信仰异化问题,为重构精神坐标提供指引。全球化下,信仰正经历异化,跨国企业品牌图腾取代宗教圣像,消费主义挤占心灵沉思空间,现代人将信仰物化为可交易符号体系。资本逻辑下,精神追求被量化,心灵安宁被包装售卖。书中从三方面提供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