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中华文明史(共4册)

    《中华文明史》由北大三十余位学者耗时十年联袂执笔,以“文明史既是创造史,也是演进史”为轴心,从三重维度解码中华文明生命力。全书共四卷:第一卷“文明晨曦”,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揭示考古材料与文献碰撞的惊人解释力;第二卷“制度奠基”,聚焦秦汉魏晋南北

  • 教化: 古希腊的成人之道

    本文围绕维尔纳·耶格尔的《教化》,探寻古希腊精神密码。书中将“教化”阐释为古希腊人塑造灵魂的终极艺术,耶格尔把散落文化基因编织成精神谱系,这种“塑造完整人格”的理想仍能触动现代人。书中分三卷展现不同时代的教化特点:英雄时代,阿基琉斯、奥德修斯体现德性

  • Diminished Faculties: A Political Phenomenology of Impairment

    《Diminished Faculties: A Political Phenomenology of Impairment》由乔纳森·斯特恩所著,是一部颠覆认知的政治现象学著作。作者以自身甲状腺癌治疗致声带麻痹为思想切口,突破传统医学对“损伤”的狭隘定义,指出损伤是权力、技术与主体性交织的战场,人们能借“不完

  • The Audible Past: Cultural Origins of Sound Reproduction

    《可听的过去:声音复制的文化起源》豆瓣评分9.1,是一部声音技术与文化史,回答了人类痴迷“复制声音”的问题。书中揭示声音复制技术并非“中立”,而是权力、欲望与想象的载体。核心思想围绕声音复制的三重悖论展开。一是技术神话,留声机发明初衷为商业文书存档,早期

  • 返归未来: 银幕上的历史与社会

    《返归未来:银幕上的历史与社会》是戴锦华与王炎七次思想交锋的对话集,以电影为棱镜反映20世纪历史。书中揭示电影不仅是娱乐,更是权力、记忆与意识形态的战场。在三重历史叙事方面,剖析主旋律电影和好莱坞影片对历史的重构与遮蔽;以《窃听风暴》为例阐释记忆的政治

  • 國醫典藏影印系列——黄帝内經太素

    文章围绕《黄帝内经太素》展开介绍,展现其独特价值。它是“最接近《内经》原貌的活化石”,唐代杨上善编撰的原始分类本以影印形式复刻,开创中医典籍分类研究先河,注释直指医理本义。全书三十卷(现存二十三卷)重构中医理论框架,包括天人合一观、脏腑经络论、疾病诊

  • 石涛(大家·丹青)

    《石涛(大家·丹青)》是浙江摄影出版社2019年推出的聚焦石涛的权威力作。本书以石涛晚年扬州十年为切片,透过五重棱镜剖析其创作密码,还引入西方方法揭示其超越时代的现代性内核。石涛本名朱若极,作为明宗室遗孤,身份撕裂贯穿其创作生涯。他云游悟道,独创“截取法

  • 大分离: 新旧大陆的命运

    《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展现了一场跨越16500年的文明对照实验。作者彼得·沃森以多学科知识编织出新旧大陆文明殊途发展图景,自美洲先民与旧大陆分离,至1492年二者重新连接。书中提出地理环境与资源是文明基因编辑器,造就了新旧大陆不同文明形态。内容从命运分岔、

  • 殖民时代的拉丁美洲(第二版)

    《殖民时代的拉丁美洲(第二版)》是一部颠覆殖民史观的学术力作,豆瓣评分8.0,被誉为“21世纪拉美史研究的罗盘”。本书从三重镜鉴重构殖民史:以墨西哥波托西银矿为例,展现白银洪流中美洲文明坍塌;揭示传教士“神圣地理替代术”及巴西黑奴的隐秘信仰;重现非洲黑奴在

  • China's Social Insuran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Glob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hina\'s Social Insuran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Glob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于2015年由Brill出版,将中国社保体系置于世界文明中研究,打破西方对“福利国家”的话语权垄断。作者从时间、空间、文化基因三重视角重构历史,剖析1949年关键节点改写全球社

  • From Policemen to Revolutionaries: A Sikh Diaspora in Global Shanghai, 1885-1945

    本文围绕《From Policemen to Revolutionaries》展开,讲述上海锡克移民从巡捕到革命者的百年历程:1. 核心叙事:1885 - 1919年,英国殖民者将锡克青年训练成巡捕维持上海租界治安,他们是殖民工具和歧视受害者;1920 - 1937年,随着上海锡克寺庙建立,离散群体构建精神

  • The Uses of Curiosity in Early Modern France and Germany

    本文围绕《The Uses of Curiosity in Early Modern France and Germany》展开,介绍其对欧洲近代精神史的重构价值。16至18世纪的欧洲,好奇心是观念风暴,作者尼尔·肯尼将其置于宗教改革、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的交汇点,揭示出好奇心曾是权力博弈等的体现。该书以法德为

  • 文明是副产品

    《文明是副产品》由郑也夫所著,以独特视角解读文明起源。书中核心思想指出,人类伟大的文明成果常是其他社会行为的偶然产物,如外婚制促进基因优化、野生稻麦催生农业等。书中介绍了六大发明如何重构人类叙事,外婚制推动文化传播,农业引发阶级等问题,文字成为统治与

  • Venetians in Constantinople

    本文围绕《君士坦丁堡的威尼斯人》展开,探讨16世纪威尼斯商人与奥斯曼帝国相遇所蕴含的身份认知启示。作者埃里克·杜斯特勒精准剖析这段历史,揭示威尼斯社群身份认同如可切换的“流动面具”,其双重性如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海水。书中从五重维度解码文明交融密码:帝国

  • 融变鼎新: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理论透视

    《融变鼎新: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理论透视》是一部重构未来文化图景的破局之作。它以跨学科视角,揭示文明演进密码,将科技视为文明演进的底层架构更新。书中构建了核心理论框架,包括熔炉理论、三体演进模型等,并提出诸多颠覆性观点,如“5G 是认知革命”等。全书以 12 组

  • 微小的总和: 新精英阶层的消费选择

    本文围绕新精英阶层的“隐性消费”展开,介绍了其消费进化史、消费密码、社会影响及书籍价值。1899 年凡勃伦笔下有闲阶级的“炫耀性消费”,在现代演变为更隐秘的“隐性消费”,新贵们将消费战场从商场转移到早教中心等。其消费密码包含三重:教育上通过定制化夏令营等构

  • 烟水气与帝王州: 南京人文史

    《烟水气与帝王州:南京人文史》以“烟水气”与“帝王州”双重视角重构南京文明史诗。作者薛冰以2023年南京西街遗址考古发现的长干古城为原点,将南京建城史推前至3100年前的商周时代。南京是六朝金粉的“温柔乡”,十朝兴替的“修罗场”,读懂南京就读懂了中国。书中以

  • 我的造梦之路

    本文聚焦日本动画大师今敏的亲笔随笔集《我的造梦之路》,展现其“造梦”真谛。今敏凭借四部传世之作在影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于 46 岁离世。该书不仅收录珍贵分镜手稿、全彩习作,还公开了他与音乐鬼才平泽进的对谈。今敏认为“动画不是职业,是呼吸”,他的纯粹让

  • 日本文学史

    《蜻蜓日记》是日本平安时代被遗忘的日记文学,豆瓣评分9.2分。作者藤原道纲母用三十年记录新婚到丈夫背离的心路,文字极简又有生命力,“露水般的爱情”与“磐石般的孤独”交织,体现“物哀”精髓。内容分为三卷:新婚之卷洋溢少女初嫁的欢欣;孤枕之卷婚姻出现裂痕,文

  • 不如相见于餐桌

    《不如相见于餐桌》以颠覆性视角重构美食文学边界。作者高盛一用16段深度对话描绘当代美食江湖。书中“好酒好蔡”创始人蔡昊、广州惠食佳掌门人伍先生等故事,展现不同时空餐饮人的面貌。作者还刻画了跃餐厅主厨等味觉革命家,梁文道等文化觉醒者,容太等市井人物。书中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