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ulture and Power in the Reconstitution of the Chinese Realm, 200 - 600》以颠覆性视角诠释汉末至隋初四百年“黑暗时代”,指出中国文明在此期间通过文化整合与制度创新完成深刻社会重构,纠正三大认知误区。书中从经济、信仰、艺术、制度等多维视角剖析,如士族庄
-
《Testing The Margins of Leisure》以中日印尼三国为样本,揭示现代社会休闲空间是国家权力、资本运作与个体意志角斗场,“休闲自由”是制度框架内有限选择。提出“制度性休闲”概念,政府借此将民众休闲纳入调控与治理。书中从国家、资本、草根阶层进行结构剖析。有三
-
核心思想鲁道夫·瓦格纳所著《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ical Drama: Four Studies》聚焦“大跃进”时期中国戏剧,揭示历史剧成为知识分子表达政治异议的通道。书中提出“双重文本系统”理论,通过剖析多部历史剧,展示戏剧创作与审查的博弈,体现特殊年代文艺创
-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The Rural in the Modern Chinese Cultural Imagination, 1915 - 1965》以1915 - 1965年城乡空间互动为脉络,揭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各方与农村社会的复杂关系。核心观点有二:一是“‘下乡’不仅是物理位移,更是重塑认知范式的文化实践”;
-
**总结**:《漫画禅宗思想:用公案与画笔破译顿悟的密码》以漫画形式演绎禅宗思想。其精髓在于“即心即佛”的平民哲学和“动静相生”的修行密码。内容分上下卷,上卷有“机锋破执”“禅史风云”,下卷有“都市禅修指南”“禅艺相生”。书中经典名句如“前念迷即凡,后念
-
《谢尔盖神父》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中篇小说,以 19 世纪俄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主人公谢尔盖的命运轨迹,探讨宗教仪式虚伪性、人性欲望复杂性和精神救赎路径。名言“我越是折磨肉体,灵魂就越像被困在玻璃罐里的苍蝇”揭示苦修与精神成长的背离;“圣徒的称号是最大的诱惑,
-
总结:《楞严经》是大乘佛教核心经典,与《法华经》《华严经》并称“经中三圣”,被尊为“经中之王”,系统阐释“心性本体论”,构建完整修行次第体系。《图解楞严经》以现代思维重构经典,其核心思想体系包括心性本体论的三重维度和五阴魔境防御系统。书中独创思维导图
-
**总结**:《论自由意志:奥古斯丁对话录二篇(修订译本)》收录奥古斯丁两部早期对话录,展现其思想从柏拉图式灵魂追问到融合基督教启示伦理体系的演进,实现“神义论、善一元论与自由意志学说的三位一体”。《独语录》奠基哲学,论证灵魂不可朽坏性与真理认知阶梯;《
-
《石上众生:巴蜀石窟与古代供养人》以供养人视角展现微观社会史。作者萧易通过田野调查揭示千年供养人图谱,指出造像题材演变反映时代情绪,如盛唐、晚唐、宋代造像各有其时代映射。名言1:“刀兵永息,风雨顺时”,反映乱世平民对太平的朴素渴望;名言2:“雕此真容,
-
名言1. “道德之化,变动虚玄。荡荡乎,民无能名;泛泛乎,万物自然”——严君平,将自然法则与政治哲学完美统一。2. “修道之士,虚怀内静,不滞空有”——成玄英,体现既突破文字桎梏又不离经典本义的研究态度。 核心思想《道书辑校十种》是蒙文通对道家文献的系统性
-
《放慢脚步才看得见的事》以禅宗智慧为根基,构建对抗现代性焦虑体系。核心思想是揭示“速度本身即是暴力”,提出“减速即生产力”,引导读者转向内在觉察。全书以“八度空间”搭建修行框架,包含觉知当下、关系重塑等八个维度。名言提炼:1. “凝视咖啡的热气比喝咖啡更
-
**总结**:《唐卡的故事之男女双修》聚焦藏传佛教“乐空双运”修持法。核心思想是将男女性爱升华为精神解脱,通过阴阳交融达“乐空不二”,且建立在严格戒律上,是“以欲制欲”的禅修。内容从历史源流、图像符号学、当代价值三重维度解构。书中名言“双修非关肉身欢愉,
-
总结:《Resisting Spirits: Drama Reform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以1953 - 1966年为研究场域,通过戏剧解构新中国初期意识形态建构密码。书中提出文化重构的政治动力学、幽灵叙事的现代转型、知识分子的双重困境三大核心命题
-
核心思想:《How to Read Chinese Drama: A Guided Anthology》以“引导式阅读”为理念,突破传统汇编模式,精选经典文本,结合学术评注与跨文化视角,搭建古今戏剧桥梁,强调戏剧是社会镜像。名言1:“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冤》
-
《Literary Information in China: A History》以信息管理为脉络诠释中国文学发展历程,重构了文学史认知。核心思想包括:信息是文学史底层逻辑;字词、文本、集合构成信息架构进化阶梯;技术驱动范式革新。内容按时间分为文字炼金术、文本工程学、知识拓扑学三部分。名
-
《当节俭成为科学:一部颠覆“大科学”叙事的实验史》介绍了西蒙·维雷特《Thrifty Science: Making the Most of Materials in the History of Experiment》。书中指出17 - 18世纪欧洲家庭是科学实验室,“节俭科学”传统与20世纪“大科学”形成对照,牛顿、富兰克林的实
-
名言提炼1. “早期现代性的本质不是文明的进程,而是系统性暴力重组知识生态的过程”2. “当哲学家在沙龙里谈论方法时,海盗船正在用星盘测量贩奴航线的最佳角度” 核心思想维拉·凯勒《The Interlopers: Early Stuart Projects and the Undisciplining of Knowledge》
-
《The Geometries of Afro Asia: Art beyond Solidarity》以几何学为方法论重构非亚艺术史。作者Joan Kee教授将几何图形作为跨文化对话元语言,提出“几何即档案”概念,用几何比较学为全球南方艺术研究开辟新范式。书内容涵盖历史重构、几何语言系统与跨大陆对话场域。
-
《Chinese Thirdspace: The Paradox of Moderate Politics, 1946–2020》以“第三空间”理论审视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政治实践。核心思想为,1946 - 2020年,中国知识分子在体制与理想、本土性与世界性张力中构建“第三空间”,但温和立场难摆脱体制规训与思想突破困境。内
-
总结:《Chinese Characters across Asia》以多学科视角揭开汉字突破语言藩篱、重塑东亚文明版图的奥秘。书中揭示汉字系统“超语言特性”及其在东亚各国文字体系中的文化适应力。从时空、语言、文化、现代启示四维透视汉字传播史,展现其千年路线、语言应用智慧、背后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