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存在与自由的觉醒:一杯鸡尾酒引发的哲学革命

    一、核心思想:一杯鸡尾酒引发的哲学革命1933年的巴黎蒙帕纳斯大道上,三位哲学家在煤气灯酒吧的闲谈,成为存在主义运动的起点。英国作家莎拉·贝克韦尔以**“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碰撞**为主线,通过历史叙事与人物传记交织的手法,揭示了这场哲学运动的核心命题:1. 自由的绝对性: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强调人类通过自我选择定义生命意义。2. 责任的重量:自由伴随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如加缪在《鼠疫》中展现的集体困境。3. 存在的追问:海德格尔对“存在”本质的探索,批判传统哲学对日常经验的忽视。4. 反抗的实践:波伏娃

  • 观念的冲突

    # 观念之战:为何现代社会在撕裂中前行?——解读索维尔《观念的冲突》

    ---

    ## 核心思想:人性观的二元对立塑造历史进程
    托马斯·索维尔在这部政治哲学经典中提出**“有限观念”与“无限观念”**的根本分野,认为这是解释现代社会思想分裂的终极密码[1][6]。

  • 中国哲学史学科地图

    1. **学科发展全景透视**:通过对胡适、冯友兰、牟宗三等代表性学者研究范式的对比分析,揭示“信古—疑古—释古”的学术思潮嬗变轨迹[1];
    2. **方法论工具箱搭建**:总结文献考证、义理阐释、中西比较等多元研究方法,特别强调概念史、问题史研究对突破学科瓶颈的意义[1][7];
    3. **学术生态立体呈现**:不仅关注哲学理论本身,更将学科建制、学术争鸣、海外汉学影响等纳入考察范围,展现活态化的学术发展图景[7]。

  • 自信的力量

    《自信的力量》以心理学为基础,融合哲学与行为科学理论,系统揭示了人类自卑与恐惧的根源。作者认为,自信并非天赋,而是通过「自我认知重构」与「行为模式训练」可习得的能力[1][3]。全书颠覆传统成功学强调外在激励的套路,主张从「尊重自己→认同价值→接纳局限→重构思维→行为训练→持续强化→建立习惯」的七步模型(见图1),形成稳定的自信内核[1]。书中特别强调:真正自信源于对「不完美自我」的全然接纳,而非虚假的正向催眠[3]。

  • 中国哲学导论 : 从古代哲学至中国佛学

    《中国哲学导论》以“系统反思人生”为内核[1][5],突破传统哲学史线性叙事框架,将中国哲学置于“儒道互补”“佛学本土化”的动态语境中。书中指出,中国哲学的本质不同于西方哲学对抽象概念的逻辑推演,而是通过“负的方法”(如道家对“道”的否定式描述)实现直觉与经验的统一[1][5]。这一观点呼应冯友兰“哲学即对人生的系统反思”的核心命题[5],同时引入当代比较哲学视角,重新诠释中国佛教在印度哲学与本土文化碰撞中的创造性转化

  • 美感论 : 艺术审美体制的世纪场景

    重构艺术认知的三大维度
    雅克·朗西埃在《美感论:艺术审美体制的世纪场景》中,以14个看似割裂的历史切片,编织出一部颠覆性的现代艺术认知史[1][2]。其核心突破体现在:

    1. **消解艺术等级制**
    通过贫民画像与贵族肖像的并置(如阿拉巴马州农户摄影)、杂耍表演与芭蕾舞的对比,揭示审美感知的民主化进程。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指出的:"当补丁工装获得羽衣的象征价值,艺术的阶级外衣便已褪去"[1]。

    2. **重构时空连续性**
    从1764年温克尔曼的希腊残躯研究,到1916年好莱坞的工业光影,建立跨越三个世纪的艺术认知坐标系。这种非线性的历史书写,打破了"古典-现代-后现代"的刻板分期

  • The Incorporeal : Ontology, Ethics, and the Limits of Materialism

    在当代哲学领域,唯物主义与二元论的争论似乎已成为一个永恒的漩涡。Elizabeth Grosz的《The Incorporeal: Ontology, Ethics, and the Limits of Materialism》却以独特的视角切入这场纷争,试图通过重新定义“非物质性”(incorporeal)概念,为哲学开辟第三条道路。这部著作不仅挑战了传统本体论的框架,更将伦理学从物质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被誉为“21世纪哲学领域的颠覆性宣言”。

  • 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

    《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作为赫尔曼·黑塞的巅峰之作,以中世纪修道院为背景,通过两位主人公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探讨了人类精神世界中理性与感性、灵性与肉欲、秩序与自由的对立与融合。纳尔奇思代表着智性的沉思与禁欲主义,而歌尔得蒙则化身感性的流浪者与艺术家。黑塞以诗意的笔触揭示:**生命的完整性不在于单一维度的极致追求,而在于对立面的碰撞与和解**。正如书中所述:“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止一面,但总有一面会无限延伸,海阔天空”[1]。这一思想呼应了黑塞一贯的“两极统一”哲学,即个体需在矛盾中寻找自我的终极形态[6]

  • 文学空间

    莫里斯·布朗肖在《文学空间》中提出,**文学的本质与死亡紧密相连**。他通过分析马拉美的诗学革命与卡夫卡的寓言式叙事,揭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文学创作的本质是向“死亡空间”的无限趋近**。
    1. **文学作为“死亡的中介”**:布朗肖认为,写作是作家通过语言接近“不可言说”的极限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核心是直面死亡的虚无性。他提出“文学空间即死亡的空间”,强调作品在完成时便与作者分离,成为独立存在的“死亡之物”[1][3]。
    2. **中性(Le Neutre)的哲学维度**:书中创造性地将文学空间定义为“中性”场域——一个消解主客对立、拒绝意义固化的思想空间。这种中性特质使文学成为对抗工具化语言的革命力量[3]。
    3. **极限体验的辩证性**:布朗肖将写作视为一种“终极的绝对考验”,作家在创作中既试图捕捉存在的本质,又必须承受意义不断消解的宿命。这种悖论构成了文学的内在张力

  • 洛克 : 牛津通识读本

    1. **经验主义认识论**:
    - 批判“天赋观念论”,提出“白板说”(Tabula Rasa),主张人类心灵初生时如白纸,所有知识均通过感官经验积累形成[2][3]。
    - 区分“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前者是感官直接接收的原始材料(如颜色、形状),后者通过心智加工组合而成(如“美”“正义”)[3][5]。
    - 强调知识的边界:“我们的知识不能超越我们实际获得的观念”[3],这一思想直接挑战了经院哲学对绝对真理的迷信。

共有46页首页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尾页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