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中国哲学史学科地图

# 如何快速掌握中国哲学史百年脉络?《中国哲学史学科地图》为你导航

## 一、核心思想:一部学科研究的“导航系统”
《中国哲学史学科地图》以“学科史 方法论”的双重视角,系统梳理中国哲学史学科自20世纪初建制化以来的百年发展脉络。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三点:  
1. **学科发展全景透视**:通过对胡适、冯友兰、牟宗三等代表性学者研究范式的对比分析,揭示“信古—疑古—释古”的学术思潮嬗变轨迹[1];  
2. **方法论工具箱搭建**:总结文献考证、义理阐释、中西比较等多元研究方法,特别强调概念史、问题史研究对突破学科瓶颈的意义[1][7];  
3. **学术生态立体呈现**:不仅关注哲学理论本身,更将学科建制、学术争鸣、海外汉学影响等纳入考察范围,展现活态化的学术发展图景[7]。

## 二、内容提纲:五维构建学科坐标系
1. **学科发展史纲**(第1-2章)  
  - 以1919年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为起点,划分启蒙期(1920-1949)、转型期(1950-1979)、繁荣期(1980至今)三大阶段  
  - 图解“经学解体—学科西化—本土重构”的范式转型逻辑链  

2. **核心命题图谱**(第3-5章)  
  | 范畴       | 经典命题案例              | 现代诠释路径          |  
  |------------|---------------------------|-----------------------|  
  | 天人关系   | 董仲舒"天人感应"说        | 生态哲学视角重构      |  
  | 心性论     | 陆王"心即理"命题          | 现象学方法再阐释      |  
  | 体用论     | 熊十力"体用不二"论        | 系统哲学范式转化      |  

3. **研究方法论**(第6章)  
  - 提出“三阶研究法”:基础文献考辨 → 思想体系重构 → 现代价值转化  
  - 详解“双重证据法”在出土简帛研究中的实操案例  

4. **前沿问题域**(第7章)  
  - 数字人文技术对哲学文本分析的革命性影响  
  - 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语境下的中国哲学话语构建  

5. **学术资源库**(附录)  
  - 精选50部必读经典(含海外汉学代表作)  
  - 整理20个核心学术数据库使用指南  

## 三、推荐理由:学术新人的“生存手册”
1. **学科认知降维**:通过“概念树状图”“学派源流表”等可视化工具,将庞杂的学术史转化为可操作的认知模型[7];  
2. **研究路径导航**:针对学位论文写作,提供从选题聚焦到文献综述的系统解决方案[7];  
3. **学术视野升级**:揭示德国观念论、法国解构主义等西方思潮对中国哲学研究的隐秘影响链[1]。

## 四、阅读收获:三重认知跃迁
1. **破除学科迷思**:  
  - 理解“中国哲学合法性”争议的本质是方法论之争  
  - 掌握“反向格义”研究法的利弊边界  

2. **建立学术坐标**:  
  - 通过“学术谱系定位法”找准个人研究方向  
  - 学习运用“问题链分析法”突破研究瓶颈  

3. **培养批判思维**:  
  - 在“顾颉刚疑古思想”案例分析中领悟史料批判精神  
  - 从“新儒家三代学人比较”看学术创新的生成机制  

> **学术启示录**:本书最深刻的洞见在于揭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每次范式革命,本质上都是方法论工具的革新。这提示研究者既要深耕经典文本,更要保持方法论的自觉与开放[1][7]。

---

[1] 中国哲学史学科地图 - 图书 - 豆瓣  
[7] 简评《中国哲学史学科地图》 - 中国哲学史学科地图 - 豆瓣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