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维纳斯与阿佛洛狄忒: 一个女神的历史

    文章围绕《维纳斯与阿佛洛狄忒:一个女神的历史》展开介绍。英国历史学家贝塔妮·休斯以考古为切入点,在书中完成“女神复活术”,探讨阿佛洛狄忒跨越三千年成为卢浮宫维纳斯的谜题,系统整合神话解构、艺术解码、考古实证、哲学追问四大维度。内容纲要从五重维度解构女

  • 中国早期的星象学和天文学: 统天应地

    《中国早期的星象学和天文学》是美国汉学家班大为深耕三十余年的力作,是打开华夏文明核心机密的钥匙。该书透过多种一手材料及最新考古发现,揭示中国古代星象学是贯通天地人的终极哲学体系。内容涵盖约公元前3000年至明清时期,包括宇宙观诞生、天命体系构建、星象帝国

  • 民俗学原理

    《民俗学原理》是中国民俗学扛鼎之作,重塑人们对传统的认知。其一,它以“四论”搭建起完整认知体系,进行了范式革命。将民俗主体论置于首位,强调人是民俗创造者与载体;以“扫寨”仪式为例阐述民俗控制论,展现其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其二,书中200余个案例是多民族智

  • 故事背后的故事 : 中国民俗文化通识九课: 中国民俗文化通识九课

    《故事背后的故事:中国民俗文化通识九课》以独特视角解构民间传说演变。施爱东教授提出民俗故事是历史偶然、集体想象与权力叙事交织的产物,如福建游神活动体现民俗的自我更新能力。内容上,分为九章,如剖析《八臂哪吒城》传说中的宇宙观、孟姜女故事的时空变形等,还

  • 秋园

    本文是对《秋园》的深度解读,展现其多方面价值。八旬老人杨本芬在厨房写下这部“女性版《活着》”,以自传笔触记录两代女性百年挣扎与尊严。书中,秋园一生坎坷,历经家道中落、饥荒、丧夫、丧子等诸多苦难,女儿之骅晚年用文字让母亲故事穿透时光。书里经典名句蕴含生

  • 如何给狮子剥皮

    《如何给狮子剥皮》是一本由大英图书馆馆藏文献编成的“伪工具书”。作者克莱尔·科克 - 斯塔基从不同时期文献中捞出 356 条“彻底过时”的生活智慧。书中内容是一部被解构的文明切片史,涵盖生存技艺、社交礼仪、认知突围三方面。生存技艺部分渗透帝国征服欲、暴露阶级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本文围绕《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展开,推荐人们进行一场“女性主义启蒙”。该书是上野千鹤子与田房永子的对话录,以幽默笔触将女性主义融入现实议题,核心是女性主义是自我解放工具。书中通过四个板块展现内容:历史回溯揭示日本女性权利抗争历程;母女关系剖析代际创伤

  • 女性主义

    李银河的《女性主义》是中国女性主义研究的奠基之作,凝结其四十载学术精华。该书以“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为命题,采用“理论 - 实践”双螺旋结构叙事。书中从五大维度构建女性主义坐标系,包括理论光谱、运动史、论争现场等,剖析性别差异根源与思想演变。书中还有诸多

  • 成为母亲的选择

    《成为母亲的选择》是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历时五年完成的田野调查著作,具有多方面重要价值。书中 23 位跨越三代母亲的自白,将“后悔生育”这一禁忌话题推向大众视野,揭示出“母性天职论”背后社会期待、个体挣扎与情感悖论。全书搭建起社会规训、个体经验、情

  • 记忆之场(第一卷): 共和国:象征·纪念仪式·反差记忆

    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因民族集体记忆加速消逝的焦虑,催生了20世纪宏大的学术工程《记忆之场》,其第一卷《共和国:象征·纪念仪式·反差记忆》揭示民族认同密码。这部由120位学者耗时十年完成的5600页巨著,颠覆传统史学范式,诺拉提出“记忆之场”理论,通过文化载

  • 咖啡之道

    《咖啡之道》以大坊胜次与森光宗男的三次对谈为蓝本,绘就了一幅超越咖啡本身的时代精神图谱。1970年代,二人在咖啡未流行时就开始法兰绒手冲探索,用四十年将咖啡技艺升华为哲学。书中虽无教条式冲泡指南,却以他们“低效”坚持手工操作的方式,揭示了职人精神中在重复

  • 如何屠龙: 中世纪英雄冒险指南

    《如何屠龙:中世纪英雄冒险指南》以RPG游戏叙事呈现严谨的中世纪历史。作者凯特琳·史蒂文森借“新手村少年被迫屠龙”剧情,让读者了解中世纪普通人生活。全书按英雄冒险流程分六章,涵盖准备远征、旅店奇遇等内容,暗藏历史玄机,如装备选择、饮食黑幕等。书中还有经典

  • 爱的五种语言

    《爱的五种语言》是一本颠覆两性认知的“爱的教科书”,自1992年问世以来全球狂销1500万册,中文版领跑婚恋类图书榜单。作者盖瑞·查普曼博士发现68%的婚姻危机源于“爱语错位”,书中提出的五种爱语体系是破解沟通困境的密钥。五种爱语包括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接受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本文围绕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展开,深入剖析其哲学内涵与现实意义。在布拉格之春的背景下,该书借托马斯与特蕾莎的故事,抛出“生命该选择轻还是重”的永恒之问。尼采的“永恒轮回”拷问生命重量,托马斯的经历展现轻与重的悖论。政治风暴中,二人的爱

  • 皮格马利翁效应: 从奥维德到希区柯克

    《皮格马利翁效应:从奥维德到希区柯克》通过神话与心理学联姻,开启艺术与心理的千年对话。该书以奥维德《变形记》中塞浦路斯国王的神话为起点,将“期待效应”与艺术史叙事结合,提出“艺术即心理实验场”,揭示人类用期待塑造现实。核心内容分三部分,神话基因解码探

  • 历史文本的文化间交织: 中国上古历史及其欧洲书写

    《历史文本的文化间交织:中国上古历史及其欧洲书写》是比利时汉学家钟鸣旦对17 - 18世纪中欧历史编纂学碰撞的研究著作。书中核心概念“之间性”揭示中国上古史成为两种文明对话的“第三空间”,跨文化书写是双向博弈。内容上,从纪年之争、文本旅行、身份重构三方面展开

  • 日本人的画像

    《日本人的画像》是一部穿透历史迷雾的“民族精神解剖报告”,以独特视角剖析日本民族。它穿梭于神道教神社与核电站废墟、文学作品与历史惨案之间,通过乾隆、孟德斯鸠等人论断及当代核事故伦理争议,编织出跨越千年的认知图谱。作者揭示日本文明是“基因嵌合体”,不同

  •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以宏大视野重构中国古代天文观测与历法演变史。其核心思想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是融合数学计算、哲学思辨与社会治理的完整科学体系。内容纲要涵盖先秦智慧,如商代日食记录、战国星图、春秋置闰法则;历法革命,包括《太初历》《授时历》等重要历法的贡

  • “新启蒙”知识档案: 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第2版)

    本文是对《“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第2版)》的书评。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在废墟上重建精神家园的时代,该书以学术洞察力剖析这段历史文化,提出当时是一场“新启蒙”运动,通过六大思潮交织形塑当代中国文化认知框架。这六大思潮包括人道主义思潮对“人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