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The Diagram as Paradigm: Cross-Cultural Approaches

    **总结**:《The Diagram as Paradigm: Cross - Cultural Approaches》以跨文明比较视角,解构中世纪拜占庭、伊斯兰世界与拉丁西方三大文明体系中图表的认知功能。本书认为图表是构建思维范式的元工具,三大文明运用图表呈现出知识结构化、认知协同性和跨领域渗透共性。

  •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Iranian Modernity

    **总结**:《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Iranian Modernity》以1979年伊斯兰革命为切入点,揭示伊朗现代性建构是百年全球思想对话,非“东方传统vs西方现代”二元对立。书中扫描1905 - 1979年思想光谱,呈现不同时期多元思潮融合。经典论述揭

  •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Morality: Cros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Morality: Cross -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是前沿学术著作,虽豆瓣评价人数少却在跨学科领域影响大。核心探讨人类道德是独有的文明产物还是动物社会行为的进化延续。四位权威学者从不同角度切入:灵长类动物学家发现人类道德有生物进化基

  • Every Inch a King: Comparative Studies on Kings and Kingship in the Ancient and Medieval Worlds

    **核心思想**:《Every Inch a King: Comparative Studies on Kings and Kingship in the Ancient and Medieval Worlds》以跨地域、跨文化视角研究古代与中世纪王权,揭示权力合法性建构的三种核心范式,探讨统治手段及意识形态嬗变,还为当代政治治理提供启示。**名言提

  • 金陵刻经处大事记长编(1864—1952)

    **总结**:《金陵刻经处大事记长编(1864—1952)》以编年体记录金陵刻经处近九十年历程。其核心思想有佛教复兴实践、文化传承、展现知识分子精神图谱三方面。内容历经初创、发展、鼎盛、转型四个时期。书中经典名句如“刻经非为香火计,乃为天下开智眼”“今之内学院,

  • Iranian-Russian Encounters Empires and Revolutions Since 1800

    《Iranian - Russian Encounters: Empires and Revolutions Since 1800》以两百年伊朗与俄罗斯互动为脉络,揭示两国复杂关系。19世纪俄罗斯迫使波斯割让领土,英俄角逐使伊朗成缓冲国;20世纪初革命思想跨境传递,苏联输出意识形态;冷战时伊朗成代理人战争试验场;后冷

  • The Battle for Sanskrit: Is Sanskrit Political or Sacred, Oppressive or Liberating, Dead or Alive?

    《The Battle for Sanskrit》以梵语为载体探讨文明存续,指出梵语在当代印度有三重矛盾身份,既被用作政治工具,又具神圣性;曾是压迫枷锁,也是解放钥匙;虽似博物馆化石,却有活态基因。书中批判西方东方学与本土极端主义,呼应印度新觉醒思潮。名言一:“当‘不可接触

  • A Time of Lost Gods: Mediumship, Madness, and the Ghost after Mao

    《A Time of Lost Gods: Mediumship, Madness, and the Ghost after Mao》聚焦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精神图景,核心思想是在可见与不可见间探索现代性创伤,揭示灵媒实践、精神疾病与鬼魂叙事是民众应对现代化冲击的隐喻。内容从历史幽灵复苏、疯狂的病理与社会、全球化与地

  • 十九世紀以來中國地方道教變遷

    《十九世纪以来中国地方道教变迁》开创性地将社会史研究方法引入地方道教研究,通过区域比较、仪式实践、宫观经济三维视角,揭示中国道教近代生存智慧。书中提出“双轨制适应理论”,在多个个案研究中得到印证。其内容涵盖1840 - 2000年间地方道教不同阶段的发展,如口岸

  • 華人學術處境中的宗教研究: 本土方法的探索

    《华人学术处境中的宗教研究》是2010年“首届华人学者宗教研究论坛”思想交锋的结晶,被誉为“华人宗教研究方法论的里程碑之作”。本书核心思想是解构西方中心,重建学术主体性,提出“双轴心研究框架”和“经脉式宗教”新范式。内容涵盖佛教、道教、基督教三大宗教领域

  • 香港道教: 歷史源流及其現代轉型

    《香港道教:歷史源流及其現代轉型》由黎志添、游子安合著,揭示香港道教發展軌跡,指出其是在特殊背景下通过“道堂模式”实现在地化重構。相比内地,有去中心化道堂网络、俗世修行范式、仪式实用主义三大特质。内容涵盖历史源流、科仪传统、现代转型等方面。名言1:“香

  • 近代華人宗教活動與民間文化: 宋光宇教授紀念文集

    **名言**:1. “当电子香烛在神案上闪烁时,我们既在见证传统的消逝,也在目睹新信仰形态的胎动”。2. “看似松散的香会系统,实则通过年度巡境、公共祭祀等周期性仪式,维系着超越血缘的地缘共同体”。**核心思想**:《近代华人宗教活动与民间文化:宋光宇教授纪念文集

  • 宗教学概论

    **总结**:《宗教学概论》(ISBN:9789571146539)多维度解构宗教本质。其核心思想有三,即宗教是文明的底层操作系统、四元结构论、动态平衡说。内容涵盖宗教认知革命、宗教形态学、现代性冲击与重构。书中名言“仪式不是重复的动作,而是通往永恒的阶梯”“经书中的每个

  • 埃及神话故事

    **核心思想**:《埃及神话故事》以130余个神祇故事构建古埃及文明三维坐标,阐述“三位一体”神学体系,揭示创世、权力、昼夜等神话内涵,收录神谕,展现古埃及人对宇宙和生命的认知,还对现代文明多领域有启示。**名言提炼**:1. “当我的心脏在天平上与玛阿特之羽相遇

  • 印度文献史: 佛教文献

    《印度文献史: 佛教文献》是系统研究佛教文献的权威著作,核心思想为解码佛教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揭示佛教思想三大支柱,强调缘起论与无我观。它以文献语言构建知识体系,涵盖巴利语圣典、梵语文献及大乘经典。名言提炼:“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以己为灯

  • 宗教統治: 基督宗教如何塑造世界

    总结:《宗教统治:基督宗教如何塑造世界》是本冷门但值得一读的书,英国历史学家汤姆·霍兰指出“平等”“人权”等概念是基督教文明的基因编码,即便无神论者思维模式也复刻基督教伦理框架。书中核心思想包括:“人人平等”由基督教教义演化而来;现代科学诞生与证明上

  • 礼仪的交织: 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

    核心思想《礼仪的交织》以17世纪中欧丧葬礼微观史揭示文化碰撞逻辑。钟鸣旦教授提出“织布”理论,展现中欧文化如经纬线交织出独特丧葬实践,塑造参与者双重身份认同。 名言提炼1. “中国天主教丧礼就像双面刺绣,正面是天主教的十字架,背面是儒家的孝道纹样。”2. “

  • 重力與恩典: 西蒙·韋伊的思想集結之作

    总结:西蒙·韦伊的《重力与恩典》是思想遗珠,在当下具启示意义。韦伊在存在主义等思潮间开辟独特思想路径,被赞“本世纪最清醒的哲学声音”。她提出“重力 - 恩典”二元模型,重力含物理、精神、社会层面,代表堕落本能;恩典有三重维度,是超越力量。书中内容涵盖本体

  • 宗教社会学

    总结:西美尔《宗教社会学》重构宗教与社会本质关系,提出“宗教整合性是社会整合性的绝对形式”“社会化过程的神圣化表达”等观点。揭示现代性危机下“宗教性”与“制度化宗教”的割裂,指出“我们比任何时代都更需要宗教,却比任何时代都更难以拥有宗教”。内容从宗教

  • 经学通论

    《经学通论》以“经学乃中华文明之根脉”为核心,系统阐释其从先秦到清代对中华文化的深刻塑造。全书分四编,按“史 - 经 - 法 - 用”层层递进,追溯源流、通释十三经、探讨方法论及现代价值。名言提炼: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揭示天人合一的进取精神;二是“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