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金陵刻经处大事记长编(1864—1952)

一部刻经处的百年沉浮,如何映照中国近代文化的跌宕与复兴?

一、**主要思想:一部刻经史,半部佛教复兴史**
《金陵刻经处大事记长编(1864—1952)》以编年体形式,全景式记录了金陵刻经处从晚清至新中国初年的近九十年历程。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三点:
1. **佛教复兴的实践样本**:杨仁山以刻经为纽带,将佛学从寺院经阁推向知识阶层,开创了“以经证理、以理导行”的现代佛学研究范式[1];
2. **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既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技艺的守护者,也是唯识学、华严学等佛学思想的传播枢纽[1][7];
3. **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通过谭嗣同《仁学》手稿在此诞生、梁启超在此研读《成唯识论》等细节,揭示佛学如何成为近代思想家突破传统桎梏的精神资源[1]。

---

二、**内容纲要:四重变奏中的文化史诗**
(一)**初创期(1864-1897):从经坊到学派**
- **1866年标志性事件**:杨仁山刻成《净土四经》,确立“三不刻”原则(不刻伪经、不刻滥作、不刻注疏),奠定学术化刻经基调[1][2]
- **祇洹精舍的创立**:1897年开设中国首个现代佛学院,课程涵盖梵文、英文与科学,章太炎曾在此研习因明学[1]

(二)**发展期(1898-1911):维新思潮中的佛学突围**
- **谭嗣同的精神实验室**:1896-1897年间借住刻经处,在此完成《仁学》写作,书中提出“以佛学冲决网罗”的变革思想
- **国际学术网络构建**:与南条文雄合作从日本寻回《中论疏》《百论疏》等隋唐散佚典籍[1]

(三)**鼎盛期(1912-1937):从刻经处到内学院**
- **欧阳竟无的学科化改革**:1922年创立支那内学院,设置“法相大学特科”,系统培养吕澂、王恩洋等学者[1]
- **抗战前的学术高峰**:1935年完成《藏要》三辑(收经论50种),被胡适誉为“佛学领域的《四库全书》”[1]

(四)**转型期(1938-1952):战火与新生**
- **文物南迁的悲壮**:1937年将12万片经版转移至四川江津,途中损失《瑜伽师地论》原刻版等珍品[1]
- **1952年的历史节点**:支那内学院停办,刻经处划归中国佛教协会,标志民间佛学机构向国家文化单位的转变[1]

---

三、**经典名句:镌刻在时光里的思想锋芒**
1. **“刻经非为香火计,乃为天下开智眼”**——杨仁山阐释刻经宗旨(引自1890年刻经处章程)
2. **“今之内学院,非复旧日经坊,当为世界佛学之昆仑”**——欧阳竟无在1922年开学典礼演讲[1]
3. **“一部刻经史,半是血泪半辉煌”**——吕澂1947年整理战损经版时的慨叹(书中大事记按语)

---

四、**推荐理由:知识分子的必读之书**
1. **史料价值**:引用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未公开档案37件、当事人日记信札200余封[1][2]
2. **装帧美学**:崇文书局特制仿古磁青绢面精装,内页采用安徽手工宣纸,墨色呈现清代原版韵味[2]
3. **现实关照**:书中记录的“经版防蛀技术”“版本校勘流程”,为当今古籍保护提供技术史参照[7]

---

五、**启发与感悟:刻刀下的文化自觉**
(一)**文化遗产的现代性转化启示**
金陵刻经处将传统雕版技艺(三桠皮纸、松烟墨配方)与现代学术规范(校勘记、科判索引)结合,证明非遗活化需“技”“理”并重[1][7]。

(二)**学术共同体的构建智慧**
从杨仁山“以刻养学”到欧阳竟无“学科建制”,揭示民间学术机构生存之道:既需商业运营(经书定价含10%研究基金),更要坚守“不与政争、不涉商利”的独立性[1]。

(三)**全球化视野的本土回应**
1894年通过南条文雄引入牛津大学藏《法华经》梵文本,比敦煌藏经洞发现早6年,这种“以国际资源反哺本土学术”的路径,对当今国学研究极具借鉴意义[1]。

---

**参考资料**
[1] 金陵刻经处大事记长编(1864—1952) - 图书 - 豆瓣
[2] 唯识学丛书-金陵刻经处大事记长编(1864—1952)-孔夫子旧书网
[7]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市)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