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大家的民俗学

    《大家的民俗学》打破传统民俗学刻板印象,为读者带来全新认知。本书指出当代人正以新方式延续古老仪式基因,民俗学已渗透进都市生活,它不是标本学,而是解码现代社会的动态密码学。内容上,从解构与重构、方法论突破到实践启示录进行阐述,还收录关西学院大学田野调查

  • 灿烂敦煌

    《灿烂敦煌》由樊锦诗与赵声良联袂撰写,是当代敦煌学“百科全书式导览”。全书23章,收录上千幅珍贵图片,以考古智慧将莫高窟洞窟化作立体史书,展现文明交融。内容架构丰富:开篇回顾敦煌历史,考证“儒佛并尊”政策;披露藏经洞文物被劫掠史;剖析石窟艺术密码,如盛

  •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在飞檐斗拱间,窥见千年华夏的筋骨与魂魄》介绍了这部巨著的价值等内容。该书是首部中国人写的系统建筑史,也是精神史诗。1932 - 1937年,梁思成等实地测绘古建筑,其测绘数据填补东方建筑史空白,破解殖民话语霸权。书中揭示建筑结构密码,阐释

  • 重走: 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以2018年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为线索,联结1938与2018两个时空。这场跨越湘黔滇三省、1600公里的徒步,是地理复现与精神考古,书中穿插史料与田野调查,展现知识分子“弦歌不辍”的精神图谱。核心命题是探讨在危机中,

  • 不像说母语者: 作为后殖民体验的言语

    《不像说母语者》是一部解构后殖民时代身份困局的书。作者周蕾以学术锐利,透过德里达“单语主义”揭示第三世界知识分子在语言夹缝中的困境,指出语言是裹挟殖民记忆的权力符号。书中提出“语言伤痕学”,通过对巴金、梁秉钧作品分析,呈现语言规训与文化杂交。内容架构

  • 死与重生: 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

    《死与重生:汉代的墓葬及其信仰》以考古发现与文献互证,揭示汉代人独特生死观。汉代人以“事死如事生”的态度,把墓室设计成灵魂升天的宇宙模型,汉墓是灵魂换乘枢纽,生死观突破儒家框架,融合道家与民间巫术。书中从三方面呈现汉代墓葬知识图谱:墓葬结构符合天圆地

  • 《这里是中国》3: 华夏文明史诗

    《这里是中国3》是星球研究所“这里是中国”系列第三部力作。该书以地理为脉络、文明为内核,将中华历史拆解为起源、生长、互动、创造四个维度,提出中华文明“满天星斗”式多元共生的观点,强调文明延续性。内容架构上,“起源·满天星斗”颠覆“中原中心论”,展现多元

  • 读库2104

    《读库2104》是一部兼具人文深度与时代触感的非虚构合集,以“记录时代褶皱中的个体生命”为底色,核心篇章为《莫言和他的高密东北乡》。书中包含五篇风格迥异的纪实文本,《莫言和他的高密东北乡》披露莫言创作细节,如童年经历、家族史诗、诺奖沉思;《母亲的病》折射

  • 少数派的感受

    《少数派的感受》是一部重新定义边缘与主流的时代之书。作者萨拉·K·约恩凭借此书斩获诸多荣誉,作品口碑极佳,是本世纪锋利的身份政治剖析文本。书中核心命题为当多数人规则成“常识”,被排除者的生存经验如何自处,作者用十三个案例揭示“主流”背后的权力密码。书中

  •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被忽视的“第五民”:揭开中国千年隐秩序背后的江湖密码》围绕王学泰教授《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展开。该书将长期被正史遮蔽的游民群体称为“第五民”,揭示中国社会存在儒家正统与游民意识两条文化脉络。社会结构经历三重裂变,从宗法制下的“石民”,到天灾战乱催生

  • 帝国的话语政治: 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

    《帝国的话语政治》由刘禾教授所著,荣获「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以全新视角剖析19世纪中英帝国碰撞。本书核心思想是帝国碰撞本质是话语体系的权力博弈,作者引入符号学考古方法,揭示现代国际关系准则是帝国话语权较量的结果。内容上从五重维度解构帝国密码,包

  • 要命还是要灵魂: 医病冲突中的跨文化误解

    本文围绕《要命还是要灵魂》,从多方面探讨跨文化生死问题。1982年,美国医院救治苗族女童黎亚,因苗族“灵魂崇拜”与西方“生命至上”理念碰撞,加上语言隔阂与文化盲视,致黎亚脑死亡,引发对生命价值定义的拷问。书中采用蒙太奇叙事,讲述黎亚十二年医疗经历,穿插苗

  • 文化记忆: 抵抗、信仰与身份

    《文化记忆:抵抗、信仰与身份》由美国学者珍妮特·罗德里格斯与特德·福蒂尔撰写,通过四个田野案例展现边缘群体如何用记忆抵抗。该书创造性融合文化记忆理论与解放神学思想,从神学仪式与人类学实践双重视角,揭开拉丁裔移民等群体维系文化血脉的奥秘。书中从四重维度

  • 陌生的阿富汗: 一个女人的独行漫记

    《陌生的阿富汗:一个女人的独行漫记》以2003年班卓独闯阿富汗的经历为蓝本,打破大众对阿富汗的固有认知。作者从喀布尔到坎大哈,完成地理探险与精神对话。内容上,在喀布尔呈现书店老板守护文学、运动员转型警察、旅馆经理重建家园;在巴米扬有日本青年修复壁画、河谷

  • 花甲忆记

    本文聚焦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所著的《花甲忆记》,展现其对晚清中国多维度的观察与思考。丁韪良在华47年,凭借独特双重视角在书中呈现晚清的人间烟火与时代巨浪。书中既有对市井生活如北京茶摊仪式、宁波码头号子、京师蟋蟀黑市的鲜活记录,也有对科举制度运转、西学东渐现

  • 叫魂: 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本文围绕《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展开,剖析乾隆盛世另一面。该书以妖术恐慌为视角,是部高分之作。书中有三重叙事:社会史上,民间信仰裂变,“叫魂”成平民宣泄生存焦虑的权力;政治史上,乾隆猜忌汉人官僚,官员敷衍查案暴露科层制潜规则;文化史上,辫子象征

  • 中国文学传统

    本文围绕复旦教授编著的《中国文学传统》展开介绍。作为复旦通识核心课程的结晶,该书以“表达者”为切入点构建理解中华文明的新坐标。全书核心思想通过三重镜像映照文明之光:文以载道的政治镜像揭示文人以文字参与国家治理;以诗证史的生命镜像展现“文即史,史即人”

  • 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

    本文围绕日本精神分析学者斋藤环所著的《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展开,探讨东亚年轻人的自恋困局。社交媒体上“躺平”等表达背后,反映出年轻人的集体创伤,该书以“自恋”透视当代心理症候。斋藤环指出,自恋是人类确认自我存续的精神氧气,当代“高自尊低自信”现象是病

  • 天人之际: 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

    巫鸿新作《天人之际: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将中国山水艺术比作贯穿文明的基因链。他以考古实物与视觉图像为研究锚点,采用“从地底到云端”路径,揭示山水是中国人认知宇宙、构建精神世界的核心符号,认为山水画成熟是数千年文化层累结果。书中从五重维度解码山水艺术

  • 鹿隐之野

    《鹿隐之野》是押沙龙首部小说,以七个短篇折射历史荒诞与人性困局,被赞为“致敬《故事新编》的神作”。书中以“鹿隐之野”追问权力、欲望与道德交织时人性在历史中的原始底色。七个故事各有深意,如《天人的礼物》展现权力异化,《逃亡者》拷问爱情与生存,《桃花源记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