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积分商城
胡塞尔的《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被誉为现象学的“独立宣言”。1911年发表的这篇长文宣告了现象学诞生,剖析传统哲学痼疾,提出现象学纲领,为20世纪哲学开辟新航道。现象学有三大思想利刃。一是悬置自然态度,将自然态度“悬置”,聚焦意识活动本身;二是意向性理论,意
文本重读哲学著作《占有还是生存:一个新社会的精神基础》,探讨物质与灵魂的关系。作者埃里希·弗洛姆剖析现代文明的精神危机,指出把“占有”当作存在方式会埋葬灵魂。书中对比“占有型”与“生存型”人格,“占有型”吞噬物质永不餍足,“生存型”在体验与创造中绽放
《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是否必要?如何可能?》是贺照田历经11年研究沉淀的思想力作。1980年的“潘晓来信”撕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青年集体精神困境,该书以其为棱镜,折射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中国社会深层矛盾,探讨人文知识分子思想武器失效问题,关乎个体精神安顿与知识体系
《北宋禅宗思想及其渊源》是豆瓣评分9.3的神作,值得细品。该书打破传统禅史书写范式,聚焦马祖道一至圆悟克勤四百余年思想嬗变,独创“思想基因图谱”分析法,梳理出“平常心是道→机锋棒喝→文字禅”演化脉络,解构禅宗千年悖论。书中揭示思想演进的三重境界。马祖道一
美国作家大卫·丹比48岁带着婚姻危机与存在主义焦虑,以影评人身份重返哥伦比亚大学课堂,与年轻人共读西方人文经典,其经历凝结成《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全书以两门核心课程为框架,串联30余部著作,追问人性本质等问题。书中内容涵盖穿越三千年的思想光谱:古希腊经
《失明症漫记》是萨拉马戈的经典之作,被诺奖评委誉为 “所有时代百部世界文学佳作”。作品以白盲瘟疫为棱镜,折射出人类文明脆弱真相,抛出道德、文明秩序等终级拷问。情节上,故事从司机失明起始,偷车贼、医生等相继失明,政府将感染者关进精神病院,在隔离中权力异化
《弗洛伊德的步伐:分析家的诞生》精准剖析了弗洛伊德从神经科医生到精神分析学派奠基者的蜕变历程,是对人类潜意识领域的深度勘探。全书共八章,开篇以“维也纳的解剖刀”喻指弗洛伊德早年神经解剖学研究与后期心理分析技术的互文,“歇斯底里的启示”章节借经典病例让
《友谊的花环》是英国作家马修·阿诺德以编辑身份编排的智性拼图。虚构的阿米纽斯·封·桑德·特恩·特容赫男爵折射出19世纪欧洲复杂思想光谱,书中十二封书信与一篇献辞构成思想辩论会。其核心思想有三:一是审视民主制度,揭露普选制下集体焦虑;二是重构友情范式,保
《经济学原理(上下)》是豆瓣评分9.1的经济学经典,连续20年风靡全球高校。本书以政策应用为导向,用278个现实案例将抽象理论化为生活洞察,为不同人群提供思维支点。书中提供打开经济世界的三把钥匙:用蛛网模型和需求弹性系数测算公式阐释供需法则;通过边际成本曲线
《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解码现代社会思想密码。作者指出意识形态是动员群众的行动纲领,以纳粹德国宣传为例,展现“从理论到街垒”视角,让政治学说鲜活可触。书中展开跨越三个世纪的意识形态图谱,涵盖民族主义、极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阶段特征。针对“左右之争”
本文围绕《文学回忆录》探讨木心的文学贡献与精神价值。1989 - 1994年,木心在纽约华人艺术家客厅开展“文学远征”,以世界文学史为框架与巨匠对话,成果凝结为这部美学史诗。书中蕴含三重命题:认为文学可爱,是“人学”;生活好玩,应兴致盎然;艺术需牺牲,如他苦行僧
《作为“知识”的近代中国佛学史论》由龚隽与陈继东撰写,豆瓣8.9分。本书将近代中国佛学置于东亚知识转型背景下,采用“知识考古学”研究路径,挖掘新文献,揭示其从“修行实践”变为“知识对象”的过程,指出近代佛学史是东亚文明对西方知识霸权的回应性叙事。全书核心
《中国意识的危机》是林毓生教授1979年出版的经典之作,豆瓣评分8.5。该书精准剖析了五四时期全盘性反传统主义,指出这场文化革命实则受传统思维模式影响,当时知识分子在西方文明冲击下采取“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路径,暴露潜意识里的传统认知结构。书中揭示了全盘反
《文学与美国的大学》由欧文·白璧德创作于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盛行时,书中提出的“新人文主义”是针对现代性危机的精神革新。白璧德强调“人文主义”与“人道主义”不同,批判美国大学沦为技术培训场,这与当下高校英美文学教学强调人文思想渗透相呼应。内容架构上,
本文围绕齐奥朗的《苦论》展开,探讨其在哲学领域的独特价值。1952 年,齐奥朗以《苦论》震撼巴黎思想界,这部“碎片体”著作开创了“哲学蒙太奇”,如精神核弹般冲击传统哲学体系。书中各章节主题多元,涵盖语言、孤独、历史等,以“刀刃上的舞蹈”在虚无与激情间搭建桥
《中欧大温泉》重构历史叙事,为读者展现多维文明史。19世纪欧洲温泉小镇并非单纯疗愈之地,历史学家大卫·克雷·拉奇将其作为解码现代欧洲的三棱镜,构建叙事网络,呈现政治、艺术、医学等多方面图景。书中包含政治地理学新视野、艺术生产的暗物质、医学人类学切片等核
本文围绕莫里斯·布朗肖的《不可言明的共通体》展开,探讨“共通体”思想。布朗肖以诗性语言揭示真正的共同体诞生于断裂、维系于沉默,将其锚定在“他者的不可抵达性”。书中悖论指出唯有承认彼此不可理解,才能建立深刻联结,颠覆海德格尔“共在”,延伸巴塔耶“异质学
《在分裂的时代寻找共契:重读布朗肖的〈不可言明的共通体〉》围绕该书展开多方面解读。这本不足两百页的哲学随笔曾绝版七年,在当下数字时代,其1983年提出的“不可言明”命题有重要意义,如刺破社交狂欢下“共同体”虚妄的冰镐。其核心思想有二:一是“否定的共通体”
本文围绕《替罪羊》一书,解码人类集体暴力中“替罪羊”现象。1348年黑死病期间,斯特拉斯堡两千名犹太人因“往井里投毒”指控被烧死,书中重现疫病、饥荒、宗教、政治四类经典迫害范式,揭示灾难降临时社会献祭“替罪羊”的集体暴力。书中以俄狄浦斯神话为例,指出选定
《美杜莎的笑声》被誉为“女性主义文学理论里程碑”,豆瓣评分8.3,2023年推出中文版。书中,埃莱娜·西苏以西神话中美杜莎“石化之力”为隐喻,指出女性提笔书写足以瓦解父权制度。西苏提出“阴性书写”理论,主张女性通过直觉、身体感知、非线性叙事写作,构建女性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