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耶鲁大学公开课 : 政治哲学 : 耶鲁大学公开课

    《耶鲁大学公开课:政治哲学》由耶鲁大学教授史蒂芬·B.斯密什所著,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哲学盛宴,值得读者放下手机细细品味。书中提炼了权力合法性、自由边界等五大核心命题,选取柏拉图、马基雅维利等十位思想家展开跨时空对话,并采用“概念考古学”写法,将18世纪文本

  • 李尔王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自1606年首演便直击人类精神世界。本丛书选朱生豪译本,其文字保留英语韵律美,有戏剧张力。故事中,年迈的李尔王让女儿用语言竞价王冠,长女和次女谄媚获疆土,幼女考狄利娅因诚实作答被驱逐。李尔王被女儿们驱逐到荒野,同时,失明

  • 地方性知识 : 阐释人类学论文集

    《在文化的褶皱中寻找真理:重读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认为,克利福德·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是阐释人类学经典。该书以“地方性知识”挑战西方中心主义知识霸权,主张真理深嵌于特定文化脉络。书中13篇论文从不同文化现象揭示其背后意义系统,推

  • 无尽的谈话

    《无尽的谈话》并非传统哲学论著,而是一场思想者的“精神狂欢”。书中将“谈话”升华为形而上的追问,解构为断裂的黏连、沉默的言说、死亡的复生三重悖论。其内容丰富,在哲学维度与列维纳斯、福柯、巴塔耶等探讨相关理论;诗学革命方面分析诗歌,提出“中性写作”理论

  • 人性的西方幻象

    《人性的西方幻象》是美国人类学巨擘马歇尔·萨林斯的思想力作,本书具有多方面价值。萨林斯通过三篇论文揭示西方两千年“人性本恶论”是文化建构产物,此观念编织的思维范式影响西方政治哲学与资本主义扩张,而在太平洋群岛还出现文化反噬现象。全书从三重维度解构现代

  • 灾异的书写

    本文围绕布朗肖如何用书写对抗奥斯维辛的遗忘展开探讨。在他晚年哲思中,“奥斯维辛”升华为“灾异”符号,是一个既非在场亦非缺席的中性空间,其核心悖论是“摧毁一切却又让一切保持原状”,揭示人类面对极端暴力的认知困境。书中强调灾异与遗忘的共生关系,布朗肖通过

  • 中国文化的精神

    88岁史学大家所著的《中国文化的精神》豆瓣评分8.0,是破解中国人精神密码的“文化家书”,能为在身份焦虑中迷失的人找到安身立命的密码。书中破译五千年文明“源代码”,指出“天人合一”宇宙观是中国文化底层逻辑,“家国同构”是伦理体系的超稳定结构。中国人的精神呈

  • 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

    2023年,亨利·基辛格、埃里克·施密特、丹尼尔·胡滕洛赫尔联袂撰写的《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问世,从政治、科技、哲学视角揭示AI对人类文明的颠覆性冲击。AI不仅是技术,更是文明重构者,挑战人类认知底层逻辑,具有赋能者、推动者、可控者三重身份,若触及“自在

  • 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

    胡塞尔的《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被誉为现象学的“独立宣言”。1911年发表的这篇长文宣告了现象学诞生,剖析传统哲学痼疾,提出现象学纲领,为20世纪哲学开辟新航道。现象学有三大思想利刃。一是悬置自然态度,将自然态度“悬置”,聚焦意识活动本身;二是意向性理论,意

  • 占有还是生存 : 一个新社会的精神基础

    文本重读哲学著作《占有还是生存:一个新社会的精神基础》,探讨物质与灵魂的关系。作者埃里希·弗洛姆剖析现代文明的精神危机,指出把“占有”当作存在方式会埋葬灵魂。书中对比“占有型”与“生存型”人格,“占有型”吞噬物质永不餍足,“生存型”在体验与创造中绽放

  • 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是否必要?如何可能? : 簡體字版

    《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是否必要?如何可能?》是贺照田历经11年研究沉淀的思想力作。1980年的“潘晓来信”撕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青年集体精神困境,该书以其为棱镜,折射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中国社会深层矛盾,探讨人文知识分子思想武器失效问题,关乎个体精神安顿与知识体系

  • 北宋禅宗思想及其渊源

    《北宋禅宗思想及其渊源》是豆瓣评分9.3的神作,值得细品。该书打破传统禅史书写范式,聚焦马祖道一至圆悟克勤四百余年思想嬗变,独创“思想基因图谱”分析法,梳理出“平常心是道→机锋棒喝→文字禅”演化脉络,解构禅宗千年悖论。书中揭示思想演进的三重境界。马祖道一

  • 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 : 从荷马、柏拉图到尼采、波伏瓦

    美国作家大卫·丹比48岁带着婚姻危机与存在主义焦虑,以影评人身份重返哥伦比亚大学课堂,与年轻人共读西方人文经典,其经历凝结成《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全书以两门核心课程为框架,串联30余部著作,追问人性本质等问题。书中内容涵盖穿越三千年的思想光谱:古希腊经

  • 失明症漫记

    《失明症漫记》是萨拉马戈的经典之作,被诺奖评委誉为 “所有时代百部世界文学佳作”。作品以白盲瘟疫为棱镜,折射出人类文明脆弱真相,抛出道德、文明秩序等终级拷问。情节上,故事从司机失明起始,偷车贼、医生等相继失明,政府将感染者关进精神病院,在隔离中权力异化

  • 弗洛伊德的步伐 : 分析家的诞生

    《弗洛伊德的步伐:分析家的诞生》精准剖析了弗洛伊德从神经科医生到精神分析学派奠基者的蜕变历程,是对人类潜意识领域的深度勘探。全书共八章,开篇以“维也纳的解剖刀”喻指弗洛伊德早年神经解剖学研究与后期心理分析技术的互文,“歇斯底里的启示”章节借经典病例让

  • 友谊的花环

    《友谊的花环》是英国作家马修·阿诺德以编辑身份编排的智性拼图。虚构的阿米纽斯·封·桑德·特恩·特容赫男爵折射出19世纪欧洲复杂思想光谱,书中十二封书信与一篇献辞构成思想辩论会。其核心思想有三:一是审视民主制度,揭露普选制下集体焦虑;二是重构友情范式,保

  • 经济学原理(上下)

    《经济学原理(上下)》是豆瓣评分9.1的经济学经典,连续20年风靡全球高校。本书以政策应用为导向,用278个现实案例将抽象理论化为生活洞察,为不同人群提供思维支点。书中提供打开经济世界的三把钥匙:用蛛网模型和需求弹性系数测算公式阐释供需法则;通过边际成本曲线

  • 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

    《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解码现代社会思想密码。作者指出意识形态是动员群众的行动纲领,以纳粹德国宣传为例,展现“从理论到街垒”视角,让政治学说鲜活可触。书中展开跨越三个世纪的意识形态图谱,涵盖民族主义、极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阶段特征。针对“左右之争”

  • 文学回忆录 : 1989—1994

    本文围绕《文学回忆录》探讨木心的文学贡献与精神价值。1989 - 1994年,木心在纽约华人艺术家客厅开展“文学远征”,以世界文学史为框架与巨匠对话,成果凝结为这部美学史诗。书中蕴含三重命题:认为文学可爱,是“人学”;生活好玩,应兴致盎然;艺术需牺牲,如他苦行僧

  • 作为"知识"的近代中国佛学史论

    《作为“知识”的近代中国佛学史论》由龚隽与陈继东撰写,豆瓣8.9分。本书将近代中国佛学置于东亚知识转型背景下,采用“知识考古学”研究路径,挖掘新文献,揭示其从“修行实践”变为“知识对象”的过程,指出近代佛学史是东亚文明对西方知识霸权的回应性叙事。全书核心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