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信仰与权力:一部颠覆认知的两晋南北朝佛教女性史
核心思想
《两晋南北朝佛教出家女众信仰与社会》以**性别史视角重构佛教中国化进程**,突破传统佛教史研究中"男性中心叙事"的局限[2]。作者周玉茹通过大量碑刻、墓志、敦煌文书等新材料,揭示出4-6世纪中国女性通过出家实现**宗教话语权建构**、**家族政治网络延伸**和**社会身份重塑**的三重历史图景。书中特别强调:佛教女性并非被动接受制度的群体,而是以**比丘尼制度为支点**,在礼法社会与宗教理想之间开辟出独特的生存空间[2]。
内容架构
一、制度嬗变:从胡风到汉制的调试
1. **中亚比丘尼戒律的汉地困境**
- 西域传入的《比丘尼三百四十一戒》与中土礼法的冲突
- 谢氏家族主导的"十事革新"(公元436年)
2. **政治权力的制度博弈**
- 北魏冯太后时期尼寺经济特权的确立
- 南朝褚蒜子以"帝师"身份干预僧官选拔
二、信仰实践:女性灵性经验的独特性
1. **苦行与禅观的性别维度**
- 比丘尼禅观中频现的"母神"意象(敦煌P.2094文书)
- 女性舍利崇拜与生育焦虑的符号转换
2. **文本生产的隐形战场**
- 慧木《法华经注》中的女性解经策略
- 《洛阳伽蓝记》被遮蔽的尼寺书写
三、社会网络:宗教身份的多重可能
1. **士族联姻的替代方案**
- 太原王氏"以尼寺为闺塾"的教育模式
- 清河崔氏通过尼寺实现的南北信息网
2. **政治庇护的特殊通道**
- 北齐胡太后与妙胜尼寺的军事情报系统
- 南朝比丘尼参与铸币经济的考古证据(南京铁心桥窖藏)
学术突破
1. **方法论创新**:建立"宗教制度-个体经验-物质文化"三维分析模型,将敦煌《尼籍》文书与墓葬壁画进行互证[2]
2. **史料发掘**:首次系统整理日本正仓院藏《南朝尼寺田产簿》(8世纪抄本)
3. **理论贡献**:提出"寺院闺阁化"概念,解释女性宗教空间如何成为礼法社会的缓冲带[2]
学界评价
> "这部著作改写了我们对中古佛教传播机制的认知,证明女性不仅是信仰的接受者,更是制度创新的推动者。"——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葛兆光
> "在男性书写的佛教史之外,终于听到丝帛经卷中的环佩之声。"——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 柯马丁
阅读启示
1. **历史维度**:揭示佛教中国化进程中"被遗忘的性别动力"
2. **当代价值**:为现代宗教女性主义研究提供历史坐标系
3. **认知颠覆**:重新发现中古女性在制度创新中的主体性地位
---
[参考资料来源]
[2] 转发赠书 丨 2024上海古籍出版社五编室好书推荐-腾讯新闻
[9]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佛教能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与发展?
[10] 六朝时期比丘尼研究-分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