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方佛学拥抱多元,汉语禅学研究为何仍在“训诂”中打转?——《禅史钩沉》的思想突围
书籍与作者简介
《禅史钩沉》是中山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主任龚隽教授的代表作,豆瓣评分8.6,被誉为“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史论述范本”。本书聚焦汉语禅学研究的现代转型困境,批判传统文献考据范式的局限性,试图在跨学科视野下重构禅学思想史的书写方式。作者龚隽兼具哲学与宗教研究背景,其学术路径融合了文本细读与思想史批判,为本书奠定了扎实的学理基础[1][2]。
---
核心思想:方法论的反省与突围
在西方佛学研究转向多元对话(“拥抱异类”)的背景下,本书直指汉语禅学研究的三大症结:
1. **史料崇拜陷阱**:过度依赖敦煌文书等新发现文献,试图通过“训诂明而后义理明”的汉学方法重构禅史,却陷入“文献知识学范型”的循环论证[1]。
2. **解释框架单一**:长期困于哲学史与文化史的二元对立,缺乏对禅学思想内在逻辑的深度挖掘[2]。
3. **现代性困境**:用理性主义包装传统考据学,导致“重构禅学本来面相”的学术野心与思想解释力薄弱形成强烈反差[1]。
龚隽提出,禅史研究应超越“灯史批判”的狭义历史学路径,转向**思想史的问题意识**——即通过具体禅学公案的语境分析,揭示观念演变与社会思潮的互动机制。
---
内容提纲:解构与重构的双重维度
上篇:传统范式的批判
- **灯史叙事的祛魅**:通过敦煌写本与传世文献对比,揭露《景德传灯录》等经典文本的建构性(如神会与北宗辩论的再考证)[1]。
- **汉学方法论反思**:批判胡适“历史还原论”对禅学研究的窄化,指出“文献实证主义”无法解释禅宗思想中的超逻辑特质[2]。
下篇:新路径的探索
- **哲学解释的边界**:以“风幡之辩”为例,分析语言哲学视角下的禅学诠释可能性。
- **文化史视野融合**:探讨唐宋禅宗“默照禅”与士大夫审美趣味的内在关联。
- **跨文明比较研究**:对比日本“批判佛教”与汉语禅学研究范式的差异,提出“解释学循环”的突破路径[1][2]。
---
经典名句:穿透历史的思想锋芒
1. **“当西方佛学开始倾听多音部交响,汉语禅学仍在独奏单音旋律”**——直指学科发展的文化时差[1]。
2. **“文献考据的显微镜功能,永远替代不了思想解释的望远镜视野”**——批判唯史料论的方法论局限[2]。
3. **“禅学公案不是等待解码的密码本,而是需要激活的思想现场”**——强调动态诠释的重要性。
---
读后收获:知识分子的三重启示
1. **学科反思的迫切性**:当前人文研究普遍存在的“技术化倾向”危机,在禅学领域尤为突出。
2. **思想史的方法论启示**:如何平衡文本细读与理论建构,为其他领域(如儒学、道家研究)提供参照。
3. **文化主体性的重建**: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学者如何既避免西方中心主义,又挣脱传统解释框架的窠臼。
---
结语:未完成的现代性对话
《禅史钩沉》的价值不仅在于禅学领域的专业突破,更在于其揭示了人文研究的普遍困境——当学术生产日益专业化,我们是否在精密考证中遗失了思想的穿透力?龚隽的批判性思考,为知识界提供了一面审视自身方法论局限的明镜。
[参考资料]
[1] 禅史钩沉 - 图书 - 豆瓣
[2] 禅史钩沉-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