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The Fear of Witchcraft and Witches in Imperial China: Figurines, Familiars and Demons

帝国阴影下的巫术恐慌:揭开中国古代女巫与恶魔的隐秘世界

一、核心思想:巫术恐惧如何塑造中国古代社会秩序
田海的《The Fear of Witchcraft and Witches in Imperial China》首次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巫术恐惧的完整图景。作者通过分析人偶(Figurines)、精怪(Familiars)与恶魔(Demons)三大核心意象,揭示了中国特有的巫术文化体系如何成为权力运作的工具[1]。不同于西方将巫术视为异端审判对象,传统中国社会对巫术的态度呈现出矛盾性:既存在借助符咒神灵的"白巫术"体系,又将操控人偶动物的"黑巫术"妖魔化为社会动乱根源。这种二元对立本质上是权力阶层构建的叙事策略,通过制造群体性恐慌强化社会控制。

二、内容框架:从器物到意识形态的全景解构
1. 物质载体:人偶的象征暴力(第2-4章)
通过考古发现的战国帛画人偶、汉代陶俑,到明清《洗冤录》记载的镇物案例,作者论证人偶既是沟通阴阳的媒介,也是实施诅咒的武器。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的妖书案显示,官方将写有皇帝生辰八字的人偶直接定性为谋逆证据,这种"物的政治化"过程成为清除异己的常规手段。

2. 精怪网络:动物灵媒的权力隐喻(第5-7章)
狐狸、黄鼠狼等"五大仙"构成的精怪体系,实则是边缘群体的话语投射。书中引述《子不语》记载的雍正年间(1723-1735)狐仙作祟案,揭示地方官员常将流民群体污名化为"畜类附体",这种话语暴力有效转移了阶级矛盾。

3. 恐惧机制:从民间信仰到国家治理(第8-10章)
通过分析《大明律》中"造畜蛊毒"条款的司法实践,作者指出明代刑部将80%的巫术案件归类为"左道乱政",远超实际危害程度。这种立法倾向创造了"合法暴力"空间,典型案例显示,地方官借巫术罪名没收的田产数额,往往是正常赋税的3-5倍。

三、振聋发聩的学术洞见
1. **"人偶承载的不仅是诅咒,更是权力阶层对失控领域的想象性征服"**
2. **"当精怪在民间故事中获得话语权,现实中的发声者便永远沉默"**
3. **"每个巫术恐慌的巅峰期,都对应着土地兼并最剧烈的社会危机"**
4. **"白巫术与黑巫术的界限,始终由掌握书写权的阶层划定"**

四、推荐阅读的三大价值
1. 填补学术空白的前沿性
本书突破传统宗教史研究框架,创造性地提出"巫术恐惧三要素模型"(物质-媒介-制度),为理解中国社会控制机制提供全新视角。作者对《汉书·艺文志》方技类文献的重新解读,揭示被正统史观遮蔽的民间记忆。

2. 跨学科研究的典范
结合物质文化研究与精神分析理论,书中对明代巫术审判文书的心理分析堪称典范。例如通过嫌犯供词中的空间描述(灶台、床底、祠堂角落),还原出权力规训对私人领域的渗透路径。

3. 现实观照的深刻性
当前网络时代的新型"数字巫术"(如人肉搜索、表情包诅咒),与书中讨论的恐慌制造机制形成跨时空呼应。作者在结语部分提出的"恐惧经济学"概念,为理解现代社会的群体性焦虑提供历史镜鉴。

五、阅读启示:重审边缘与主流的辩证关系
1. **污名化背后的资源争夺**
清代福建地区的"蛊毒"指控集中出现在茶叶贸易路线,实质是商帮争夺市场的话语战争。这种将经济利益冲突转化为道德恐慌的模式,在当代商业竞争中依然可见。

2. **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
书中所载湘西"赶尸"仪式的考据表明,某些被妖魔化的民俗实为盐商运输尸体的保密措施。这提醒我们警惕文化符号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异化。

3. **恐惧管理的双重面相**
乾隆年间(1736-1795)官方既镇压"邪术",又敕封张天师统御正教,这种"制造恐慌-提供解药"的统治术,与现代风险社会的治理逻辑惊人相似。

[1] The Fear of Witchcraft and Witches in Imperial China- 豆瓣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