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觉悟与迷情: 论中国佛教思想

觉悟与迷情:中国佛教思想中的哲学突围与人性叩问

一、一部打破学术窠臼的中国佛教思想研究
《觉悟与迷情:论中国佛教思想》是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龚隽深耕佛学领域三十余年的思想结晶。这部201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的学术力作,以**专题研究**代替通史叙述,在佛教中国化的千年脉络中,精选七大哲学命题展开深度剖析。作者突破"知识考古"的学术惯性,主张"带着体温的哲学诠释",在学界掀起一场关于佛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浪潮[1]。

二、核心思想:在历史褶皱中寻找哲学体温
1. 双重解构的学术立场
全书贯穿对两种研究范式的批判:既警惕宗教场域内"以信仰代研究"的护教式阐释,更痛陈学院派"标本式研究"的疏离感。作者提出"同情之理解"的研究路径,强调思想史研究应具备哲学介入现实的力度[1]。

2. 三组核心张力
- **觉悟与迷情**:揭示佛教修行体系中理性认知与情感羁绊的永恒角力
- **移植与变异**:展现印度佛学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的创造性转化
- **经院哲学与生活实践**:追问佛教义理向现实人生渗透的可能性

三、内容纲要:七重门的思想探秘
1. **佛教东传的祛魅之旅**
通过《四十二章经》真伪之辩,解构"白马驮经"的浪漫想象,还原早期佛经翻译中的文化博弈[2]。

2. **格义佛教的哲学突围**
分析魏晋时期"以道解佛"的思想实验,揭示道安、支遁等人在概念嫁接中的创造性误读。

3. **心性论的南北之争**
对比达摩禅与天台智顗的心性学说,展现"如来藏"思想与中国心性哲学的水乳交融。

4. **经学传统与佛学诠释**
追踪法藏、澄观等华严宗师的注经方法,解秘中国佛教独特的"述而不作"阐释学。

5. **判教体系中的文明对话**
剖析智顗"五时八教"判教理论,揭示中国佛教整合印度经论的思想野心。

6. 《大乘起信论》的义学革命
围绕这部"疑伪经"的千年争论,解码中国佛教哲学体系建构的密码本。

7. **儒佛会通的境界之争**
通过陈白沙心学个案,呈现宋明理学吸收佛学营养的隐秘路径。

四、思想火花:值得咀嚼的哲学断想
1. "中国佛教史本质上是部误读史,正是这些创造性误读催生了独特的汉传佛学体系。"
2. "判教不是简单的经典分级,而是文明对话场域中的话语权争夺。"
3. "《起信论》的‘一心开二门’,实为中国心灵为印度佛学开具的入境签证。"
4. "禅宗的‘不立文字’恰恰建立在最精微的文字游戏之上。"

五、三重阅读价值
1. 学术创新性
- 首次系统梳理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十大哲学公案
- 开创"问题导向"的佛学研究范式,影响后续《中国佛教思想史稿》等著作

2. 现实穿透力
- 为当代人的意义焦虑提供历史镜鉴
- 揭示佛教心性论对现代心理治疗的启示

3. 写作独特性
- 哲学思辨与文学笔法交融,堪比雅斯贝尔斯的《大哲学家》
- 每章设有"思想实验"环节,邀请读者代入历史现场

六、现代启示录:在祛魅时代重访精神故乡
1. **解构文化乡愁**:本书打破对"纯粹传统"的浪漫想象,提示文明演进本就充满创造性误读。
2. **治疗意义焦虑**:佛教的缘起性空理论,为存在主义困境提供东方解决方案。
3. **重思知行关系**:作者强调的"体验优先"原则,直指现代知识生产的异化危机。
4. **文明对话范式**:佛教中国化的成功案例,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融提供经典范本。

七、结语:在觉悟与迷情之间
这部322页的思想札记,既是学术意义上的佛学祛魅,更是精神层面的自我启蒙。龚隽教授以哲学家的锐利与诗人的敏感,在中国佛教的思想迷宫中点燃现代人的理性火把。当我们在电子佛经与网红禅修泛滥的今天重读此书,或许能更清醒地分辨:哪些是文明的精魄,哪些只是时代的幻影。

[1] 觉悟与迷情 - 图书 - 豆瓣
[2] 觉悟与迷情:论中国佛教思想-孔夫子旧书网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