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華人學術處境中的宗教研究: 本土方法的探索

华人宗教研究如何突破西方范式?这本书给出了本土方法的新答案

一、缘起:一场跨两岸三地的学术碰撞
2010年1月,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政治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四校學者共同發起「首屆華人學者宗教研究論壇」,這場學術盛會以「華人學術處境中的宗教研究」為核心命題,直面華人學界長期面臨的困境:在西方宗教理論主導的研究範式下,如何建構具有文化主體性的本土研究方法?本書正是這場思想交鋒的結晶,收錄十二位頂尖學者的論文,涵蓋佛教、道教、基督教三大宗教領域,被譽為「華人宗教研究方法論的里程碑之作」[1]。

二、核心思想:解構西方中心,重建學術主體性
1. 方法論突圍
書中提出「雙軸心研究框架」:縱軸立足中國傳統的經學註疏傳統,橫軸借鑒現代人類學田野方法。如香港學者李明達通過福建媽祖信仰研究,示範如何用《禮記》的「祭統」理論解讀民間儀式,同時結合社區口述史建構「活態宗教誌」。

2. 概念再造工程
針對西方「制度性宗教」與「擴散性宗教」的二分法(參照楊慶堃理論),台灣學者陳文淵提出「經脈式宗教」新範式。他以台灣道教宮廟網絡為例,揭示宗教組織如何像人體經絡般既分散又系統化,此概念現已成為東亞宗教研究的重要工具[1]。

三、內容架構:三大宗教的本土解讀實錄
| 章節模塊 | 研究亮點 | 方法創新 |
|---------|---------|---------|
| **佛教篇** | 南京棲霞寺僧團的「農禪並重」實踐 | 將敦煌文書與田調數據交叉驗證 |
| **道教篇** | 武當山道醫養生體系的重構 | 引入中醫「五吡鶜狻估碚摽蚣 |
| **基督教篇** | 溫州家庭教會的「祠堂式聚會」 | 哂萌寮壹易鍌惱矸治鼋虝卫 |

書中收錄的上海社會學家王立群研究尤具啟發性,他追蹤上海虹口區基督教家庭教會20年演變,發現其組織形態竟與江南「會館文化」存在結構同源性,此發現顛覆了西方「house church」的研究範式[1]。

四、思想精華:值得銘記的學術箴言
1. **「研究中國宗教,要像中醫把脈般感知文化的脈動」**——香港中文大學李教授在書中序言的開篇宣言,已成華人宗教研究者的座右銘。

2. **「西方理論是顯微鏡,本土方法是解剖刀」** 台灣學者陳博士在比較宗教學章節中的比喻,精準定位兩者關係。

3. **「民間儀式不是『遺存』,而是活着的文明基因圖譜』** 北京大學田教授的田野筆記金句,體現對民間信仰的全新認知。

五、為何這本書值得細讀?
1. **方法工具箱**:提供「文獻考證 田野實證 理論建構」三維操作手冊,例如書中示範如何用《周易》的「觀物取象」方法解讀宗教符號。

2. **跨學科典範**:復旦團隊的「道教養生研究」,綜合哂米诮虒W、中醫藥學、甚至材料科學(分析煉丹爐殘留物),開創物質宗教研究新徑。

3. **理論突破性**:香港學者提出的「儀式劇場理論」,將宗教儀式分解為「文本、表演、觀眾」三要素,已被應用於非遺保護實踐。

六、啟示錄:本土宗教研究的未來圖景
讀罷此書,筆者有三重啟悟:
1. **文化自覺的覺醒**:如台灣學者對「鸞堂文化」的研究證明,民間扶乩並非簡單「迷信」,而是融合儒家道德勸善、道教修煉、佛教因果的複合文化載體。

2. **方法論的重構**:北京團隊用「經學詮釋圈」方法解讀《壇經》,將傳統註疏學與詮釋學結合,為古籍研究開闢新維度。

3. **實踐指導價值**:書中香港基督教研究案例,直接影響了當代「漢語神學」邉拥陌l展方向。

這部凝聚兩岸三地學者智慧的著作,雖在豆瓣僅有少量評述,但其價值正如編者在後記所言:「我們不是在書寫宗教史,而是在編織理解自身文明的新經緯。」對於試圖突破西方話語霸權、建構中國學術主體性的研究者,這無疑是案頭必備的方法論寶典。

[1] 華人學術處境中的宗教研究 - 图书 - 豆瓣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