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China and Japan in the Late Meiji Period: China Policy and the Japanese Discourse on National Identity, 1895-1904

从甲午到日俄战争:解码明治晚期日本的「中国观」与国家身份构建密码

一、核心思想:双重转型中的日本镜像
《China and Japan in the Late Meiji Period》聚焦1895-1904这个历史夹缝期,揭示日本在战胜清帝国后形成的特殊认知结构:中国既是需要警惕的「东亚病夫」,又是构建日本现代身份的「文化他者」。作者通过外交档案、报刊舆论、知识精英论述三重维度,展现日本如何在对华政策调整中重构国家认同[1]。这种双重认知导致日本外交呈现出「西进主义」与「亚细亚主义」的撕裂,最终在日俄战争中完成军国主义转向。

二、内容架构:五重历史切片

1. 甲午余震:东亚权力重构(1895-1897)
- 马关条约后的「三国干涉」创伤分析
- 伊藤博文「清国保全论」与山县有朋「大陆政策」的路线分歧
- 《国民之友》与《太阳》杂志的舆论战争

2. 文明论争:身份认知的裂变(1898-1900)
- 福泽谕吉「脱亚论」的实践困境
- 冈仓天心「亚洲一体论」的美学包装
- 戊戌变法失败对日本知识界的心理冲击

3. 列强博弈:地缘战略的升级(1901-1902)
- 英日同盟缔结背后的中国因素
- 满铁调查部的前身「清国驻屯军研究所」的建立
- 东京帝国大学「支那学」学科的军事化转型

4. 战争前夜:民族主义的沸腾(1903-1904)
- 对俄开战请愿书中的「中国利益」话术
- 黑龙会大陆浪人的角色嬗变
- 「满洲开发论」如何消解侵华的道义困境

5. 身份重构:帝国意识的完成(1904)
- 日俄战争宣传中的「文明VS野蛮」叙事
- 早稻田大学「大亚洲学会」的意识形态生产
- 从「华夷秩序继承者」到「黄种人领袖」的话语转换

三、思想洞见:穿透时空的警句
1. 「当日本开始用西方望远镜观察中国时,镜片本身已镀上了殖民主义的滤镜。」——对「文明开化」话语的解构
2. 「台湾殖民地的镜子,照出的是日本自身的半文明性。」——揭示殖民实践中的自我认知困境
3. 「在东京的沙龙里,中国被拆解成考古标本与战略地图两种形态。」——知识生产与政治决策的共谋机制

四、多维价值:为何值得深读?
1. **史料突破**:首度系统利用外务省「清国关系书类」未公开档案,还原政策制定的黑箱过程
2. **方法论启示**:开创「舆论光谱分析法」,将200余种报刊按政治光谱归类研究
3. **现实映照**:为理解当代日本「历史问题认识」提供深层病理分析框架

五、阅读启示录
1. **民族主义双刃剑**:本书揭示日本在追求「文明国家」地位时,如何将中国作为「负面参照系」,这种建构逻辑在当今国际社会仍有镜像效应
2. **知识精英的陷阱**:东京帝大教授们创造的「支那国民性研究」,警示学术研究可能沦为政治工具的危险
3. **媒体战争的先声**:《万朝报》等媒体制造的「中国威胁论」模板,仍在现代信息战中持续变异

在琉球群岛争议再起的当下,本书犹如一柄历史解剖刀,剖开「东亚共同体」理想背后的权力暗流。它提醒我们:任何国家身份的构建,都需要警惕对他者的妖魔化想象——这个警示,对正经历民族复兴的中国同样振聋发聩。

[1] China and Japan in the Late Meiji Period - 豆瓣图书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