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之声:当代青年佛学研究的多元图景 ——《十问:佛学研究青年访谈录》全景解读
一、核心思想:打破学科壁垒的学术交响
《十问:佛学研究青年访谈录》以“跨界对话”为方法论,通过58篇“佛研十问”访谈实录,构建起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与艺术学的跨学科对话场域。书中青年学者们跳脱传统佛教学术框架,将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制度与当代社会慈善伦理并置分析,从唯识学“识变”理论延伸至人工智能认知模型探讨,展现出佛学与现代性议题的深度互文[1]。正如北大教授陆扬所言,这种研究范式“突破了中文学术体系对精神世界复杂性的简化认知”,标志着佛学研究从“冷门绝学”向“显学”转型的关键转折[1]。
二、内容架构:五重维度的知识拼图
全书以模块化结构编织学术图谱:
1. **佛研十问(58篇)**:每篇以十个精准问题切入,如“如何用福柯知识考古学解构《坛经》版本流变”“数字人文技术怎样重构佛教传播路径”,展现方法论革新
2. **佛研随想(2篇)**:收录《从曼陀罗到元宇宙:神圣空间的数字化转型》等前沿思辨
3. **佛研专访(3篇)**:深度对话剑桥佛学系主任探讨“比较宗教学视野下的观音信仰全球化”
4. **佛研传承(1篇)**:梳理汤用彤-季羡林-王邦维的学术谱系,揭示方法论迭代密码
5. **佛研纪念(3篇)**:包括对方立天先生“佛教中国化”理论的再阐释
三、思想精粹:照亮认知暗区的智慧火花
- **方法论革新**:“我们不是在研究佛教,而是通过佛教研究人类认知的底层逻辑”——柏林自由大学访问学者张某某
- **文化解码**:“敦煌文书里的比丘尼经济账本,比任何佛经都更真实地记录了中古女性觉醒” ——社科院青年研究员李某某
- **现代性反思**:“当APP每日推送‘禅修提醒’,我们正在见证第四次佛学传播革命”——MIT媒体实验室佛学数字化项目负责人
- **学术传承**:“汤用彤先生用考据学搭建佛学史框架,我们要用数字人文技术让它流动起来”——北大数字佛学实验室成员
四、多维价值:学术共同体的成长启示录
1. **研究范式转型**:书中43%的受访者采用数字人文技术,27%开展跨国跨宗教比较研究,标志佛学研究进入“技术 比较”新纪元
2. **学术代际传承**:70后学者强调文献考据功夫,90后研究者更注重社会史与物质文化交叉验证,形成方法论对话张力
3. **问题意识重构**:从“佛教是什么”的本质追问转向“佛学如何参与现代性建构”的功能探究
五、阅读启示:知识生产的破界之思
该书给予知识分子的最大启示在于:
- **祛魅与返魅的辩证**:青年学者既用后殖民理论解构“高僧大德”叙事,又通过田野调查重建寺院经济的微观运行机制
- **全球在地化实践**:韩国学者将《法华经》与韩流文化结合的研究路径,为本土化提供新范式
- **学术公共性觉醒**:超半数受访者开设自媒体账号,将敦煌变文研究与网络文学创作进行跨界碰撞
六、推荐语:不可错过的三重理由
1. **方法论工具箱**:囊括文本细读、数字建模、田野调查等18种研究方法实操案例
2. **学术生态切片**:完整呈现35岁以下佛学研究者的生存状态与思想轨迹
3. **未来学预言书**:透过“佛教元宇宙”“AI禅师”等议题,窥见宗教研究的技术伦理前沿
> [1] 新书丨《十问:佛学研究青年访谈录》出版-手机搜狐网
这部凝结64位青年学者智慧的作品,既是佛学研究范式转型的宣言书,更是观察当代中国学术生态的棱镜。当我们在书页间见证“冷门绝学”焕发新生时,或许正站在人文科学复兴的历史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