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巴蜀佛教文化史

千年佛光映巴蜀:一部揭开西南佛教文化密码的史诗级著作

一、学术丰碑:国家社科基金淬炼的地域佛教史典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巴蜀佛教文化史研究"的结晶,《巴蜀佛教文化史》以"传播篇""兴建篇""艺术篇"三大板块构建起立体学术框架。这部著作突破传统佛教史编年体例,首次系统梳理了从汉代佛教初传至明清时期巴蜀佛教与儒道文化的千年碰撞与融合,填补了我国区域佛教文化研究的空白[2][5]。作者团队历时七年,考据敦煌文书、巴蜀方志及千余通碑刻铭文,在佛教中国化的宏大叙事中,开辟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研究路径。

二、三重维度解构佛教中国化进程
(一)传播篇:古道上的文明对话
- **双源汇流**:解密"北传佛教经河西走廊南下"与"南传佛教沿西南丝路渗透"的双轨传播机制,揭示成都平原成为佛教中国化试验田的地理必然
- **禅宗次中心**:以马祖道一、宗密等蜀籍高僧为轴,勾勒巴蜀禅宗"接受-改造-反哺中原"的独特发展轨迹。如马祖道一"学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的喟叹[2],折射出区域文化中心与边缘的辩证关系
- **政教博弈**:剖析唐玄宗、僖宗两次"帝王南狩"带来的宫廷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奇妙化合

(二)兴建篇:崖壁间的信仰史诗
- **石窟编年史**:从广元千佛崖初唐造像到安岳宋代石窟,解码"褒衣博带→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风格嬗变
- **寺庙空间政治**:昭觉寺"十方丛林制度"与大慈寺"都市禅林"模式,演绎佛教组织本土化的两种典范
- **造像世俗化**:宝顶山"牧牛图"将禅修喻为驯牛,青神中岩寺"唤鱼池"融合苏轼爱情传说,展现佛教艺术的本土创造力

(三)艺术篇:多元文化的交响诗
- **文学般若**:陈子昂《感遇诗》中的空观思想,苏轼"溪声便是广长舌"的禅意表达
- **建筑密码**:平武报恩寺"斗拱悬鱼"暗合《营造法式》,新津观音寺明代壁画中的蜀绣纹样
- **哲学突破**:宗密《华严原人论》会通儒释,张商英《护法论》构建三教平衡体系[5]

三、文明互鉴的当代启示
(一)文化基因解码
"父母恩重经变相"将《孝经》植入佛经叙事,"文昌帝君"信仰体现佛道合流,这些文化混血现象提示:文明创新产生于不同传统的接触地带。

(二)城市精神溯源
成都"休闲之都"特质,可追溯至禅宗"平常心是道"的生活哲学;重庆"码头文化"中"袍哥礼佛"的江湖气,暗含佛教世俗化的在地智慧。

(三)全球文明对话
安岳毗卢洞"柳本尊十炼图"展现密教中国化路径,对比敦煌藏经洞文献,为"佛教丝绸之路"研究提供新维度。

**经典名句摘萃**:
-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禅宗本土化理论核心)
- "蜀僧多解天师道,儒释交融自一家"(清·李调元《童山诗集》)
- "崖壁丹青传法相,梵钟声里稻花香"(本书对巴蜀佛教艺术特征的概括)

**延伸书单**:
1. 《巴蜀禅宗系年》向世山 著
2. 《中国佛教艺术史》阮荣春 著
3. 《西南丝绸之路研究》蓝勇 著

[2] 独树一帜的唐代蜀僧:对禅宗发展影响巨大|巴蜀禅宗与佛教中国化研讨会
[5] 巴蜀哲学的历史地位与影响_史料之窗_文化纵横-四川省情网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