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东亚:一部颠覆西方中心论的500年文明启示录
一、解构与重建:我们为何需要重新发现东亚?
在长崎浦上天主堂的废墟里,宋念申教授看到了一则关于东亚命运的现代性寓言——这座由被迫害基督徒建造的宗教建筑,最终被西方文明的原子弹摧毁。这个充满悖论的历史场景,恰如《发现东亚》全书的核心叩问:当我们在谈论“东亚”时,究竟在谈论谁定义的东亚?[1]
本书以1692年康熙帝颁布的《容教令》为切口,颠覆了传统史观中“闭关锁国”的刻板印象。当康熙写下“西洋人并无违法之事,反行禁止,似属不宜”时[1],展现的不仅是清帝国对异质文明的包容,更折射出前现代东亚与世界的复杂互动。作者通过此类被遮蔽的史实,撕开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事:“东亚”从来不是被动等待“发现”的客体,而是始终参与全球现代性构建的主体。[2]
二、历史棱镜中的五重镜像:全书内容脉络解析
1. 身份之困:从“亚细亚”到“东亚”的话语嬗变
- 追溯“亚洲”概念的殖民基因(16世纪传教士带来的“亚细亚”本意为“东方”[3])
- 解析1885年福泽谕吉《脱亚论》如何塑造现代东亚身份焦虑[3]
- 揭示“东亚”作为政治话语与学术概念的世纪博弈[2]
2. 秩序重构:宗藩体系崩解的三重奏
- 甲午战争:传统华夷秩序的礼乐崩坏(2015年战争纪念的集体记忆考古)[5]
- 日俄战争:殖民逻辑的野蛮嫁接
- 二战终局:霸权迭代的现代性代价
3. 现代性突围:被误读的“闭关”真相
- 康熙时代的多元信仰治理(容教令背后的帝国智慧)[1]
- 江户锁国政策的贸易密码(长崎出岛的秘密商船)
- 李朝朝鲜的“小中华”悖论
4. 思想光谱:从考证训诂到道统重建
- 清学考据背后的政治隐喻(《制造亚洲》中地图炮制的权力游戏)[6]
- 日本水户学的华夷变态论
- 朝鲜实学派的本土化突围
5. 记忆政治:被发明的历史与被重构的现实
- 殖民学术霸权的解构路径(对抗“目的论线性史观”[3])
- 民族国家叙事的祛魅手术
- 东亚共同体想象的未来图谱
三、穿透时空的思想锋芒:书中经典名句撷英
1. “历史不是背完就忘的死的知识点,而是鲜活地存在于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当中。”[5]
2. “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看似对立,实则是现代性的一体两面。”[5]
3. “亚洲作为欧洲的反题存在,恰恰证明了欧洲何以成为欧洲。”[5]
4. “地图不仅是地理坐标的记录,更是权力意志的投射。”[6]
5. “我们谈论东亚时,其实在谈论被现代化进程重塑的集体记忆。”[2]
四、知识分子的精神罗盘:为什么必须读这本书?
1. 权威力荐的思想重器
- 滨下武志、李伯重等史学泰斗联袂推荐
- 北大历史系教授陆扬:“关心中国近现代史者应人手一册”[2]
- 文景历史写作奖十强作品,豆瓣7.9分口碑认证
2. 破解现实困境的密钥
- 教育内卷的文化基因解码(从科举制到现代考试地狱)
- 身份焦虑的历史溯源(福泽谕吉幽灵的当代显形)
- 现代性困境的东亚方案(非西方中心的突围路径)
3. 写作范式的双重革命
- 史料运用:教会档案、古地图、外交文书的多维互证
- 叙事创新:全球史视野与微观史笔法的完美融合
- 思想穿透:每章设置“记忆现场”专栏激活历史现场感
五、从书页到现实:一部引发认知革命的思想启示录
当我们在2024年重读阎珰引发的“中国礼仪之争”,会惊觉当下中西文明对话的古老回声;当凝视《加泰罗尼亚地图集》扭曲的东亚轮廓[6],更能理解今日地缘政治的话语霸权。宋念申教授不仅书写历史,更在建构一种新的认知伦理——拒绝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在殖民学术的废墟上重建属于东亚的阐释体系。
这部荣获国内外学者盛赞的修订版著作,新增5万字未公开内容,特别收录作者对“东亚热”现象的深度剖析。从万历十五年延伸到ChatGPT时代,它始终在追问:在西方定义的现代性之外,是否存在另一种文明演进的可能? 答案,就藏在每个阅读者即将开启的思想冒险中。
参考资料
[1] 一书《发现东亚》五百年:谈起“东亚”,我们在谈论什么?
[2] 宋念申:言说“东亚”的可能
[3] 历史书写的“明”与“暗”:超越国境的东亚是否存在?
[5] 第0页 - 读书笔记 - 发现东亚 - 豆瓣
[6] 古地图背后的历史:亚洲是现代性源头之一,更是重要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