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娜拉”在中国: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变,1900—1930年代

百年追问:当中国女性决定成为“娜拉”,她们究竟在反抗什么?

一、一部书,解码一个时代的性别密码
豆瓣评分9.2的学术力作《"娜拉"在中国: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变,1900—1930年代》[4],以易卜生笔下的"叛逆主妇"为棱镜,折射出中国近代女性解放运动中令人震撼的悖论。作者许慧琦教授耗时二十年打磨的"2.0进化版",将我们带回那个风雷激荡的年代——当挪威戏剧中的女性觉醒符号,遭遇东方古国的救亡图存浪潮,竟在男性知识分子的笔下,异化成一具被反复涂抹的"提线木偶"。

二、思想解剖:谁在定义"新女性"?
1. 核心发现:被偷换的性别革命
本书颠覆性指出:"娜拉"在中国的变形记,本质是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集体幻想[1]。看似进步的"新女性"话语,实则是以国族、革命、启蒙等宏大叙事为模具的铸造品:
- 救亡母题下的工具化:梁启超们将女性身体视为"强国保种"的生育机器("欲强种者必先强母")[4]
- 启蒙话语中的符号空壳:胡适们高呼"个人主义",却将娜拉简化为反抗父权的扁平符号[4]
- 革命叙事里的性别让渡:国共两党将妇女解放纳入政治议程,却要求女性"先解放民族,再解放自己"[4]

2. 双重枷锁:未完成的解放
作者犀利揭示:20世纪女性解放的本质,是用新式牢笼置换旧式牢笼[4]。当秋瑾们褪去裹脚布,却被迫套上"国民之母"的紧身衣;当丁玲们走出旧式婚姻,却要扮演革命队伍中的"铁姑娘"。这种"解放"从未真正属于女性,而是知识精英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修辞工具。

三、百年叙事:五幕历史剧中的"娜拉变形记"
1. 序幕(1900-1915):国族寓言里的生育机器
梁启超《变法通议》将女性身体政治化,"缠足-天足"之争演变为民族存亡的隐喻。金天翮《女界钟》虽倡女权,却强调"女子者,国民之母也",将子宫纳入国家主义规划[4]。

2. 高潮(1918-1923):启蒙神话下的符号狂欢
《新青年》"易卜生专号"引发思想地震,胡适《终身大事》创造中式娜拉模板。但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的悲观预言,暴露出启蒙者内心的性别盲区——他们需要的是反传统的符号,而非真实的女性诉求[4]。

3. 变奏(1923-1927):婚恋自由背后的新规训
"自由恋爱"成为新道德准则,冯沅君《隔绝》中的女学生为爱情赴死。但茅盾《虹》中的梅行素发现:逃离包办婚姻后,等待她的是资本主义职场中的性别剥削[4]。

4. 幻灭(1927-1937):革命洪流里的性别消音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震惊文坛,但革命队伍很快要求女性"去性别化"。杨之华等妇女运动领袖,不得不将"婚姻自由"议题让位于"阶级斗争"[4]。

5. 余韵(1935"娜拉年"):一场未遂的性别起义
南京女学生李超为求学私奔引发的社会大讨论,最终被简化成"反封建"的注脚。正如作者所言:"1935年表面上轰轰烈烈的娜拉热,实则是父权话语的又一次胜利巡游"[1]。

四、穿透纸背的经典之问
书中振聋发聩的学术宣言,构成理解中国女性问题的密钥:
> "新女性不过是'娜拉'的衍型,其话语建构从未真正服务于女性自身需求,而是各种大叙事的宣传工具"[1]
> "二十世纪妇女解放的最大讽刺,是女性在获得教育权、婚姻自主权的同时,失去了定义自我的话语权"[4]

五、为什么21世纪仍需重读娜拉?
书中埋藏着理解当代性别困境的密码:当56岁的苏敏驾车逃离婚姻(被称作"中国版娜拉")[3],当刘小样在平原上反复出走[3],她们遭遇的已不仅是传统父权,更是资本社会的新型规训。作者提醒我们:真正的女性解放,必须打破"男性设计解放路径"的历史循环。

六、打开这本书的N个理由
1. 思想考古的精密手术:从400余份报刊、200部文学作品、50个女性个案中,打捞出被宏大叙事淹没的个体声音
2. 学术写作的诗性光芒:将艰深理论化作"历史侦探小说",每页都闪烁思想交锋的火花
3. 照见当下的历史魔镜:助你穿透"女性独立"的当代神话,看清消费主义如何制造新式性别陷阱



[1] 《"娜拉"在中国》:大叙事下的女性解放_思想市场_澎湃新闻-The Paper
[3] 这部关于女性出走的名著,终于有了续集_娜拉_玩偶-易卜生
[4] “娜拉”在中国 - 图书 - 豆瓣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