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故国曾在: 我的巴勒斯坦人生

《故国曾在:我的巴勒斯坦人生》——在撕裂的土地上寻找共情的微光

一、打破偏见的思想突围:一部稀缺的巴勒斯坦叙事
当世界聚焦于犹太民族的苦难时,萨里·努赛贝以《故国曾在:我的巴勒斯坦人生》撕开了历史幕布的另一角。这位出身耶路撒冷千年望族的学者,用回忆录形式写下“一部被遮蔽的民族证词”——从阿拉伯人的视角重构巴以冲突的完整图景。书中贯穿的核心叩问振聋发聩:“人类最可怕的悲剧之一,就是过度沉迷于自己的悲剧而忘记对其他人的好奇,忘记去了解其他人经历过的悲剧”[1]。

作者以亲历者的双重身份(既是巴勒斯坦精英知识分子,又是中东和平运动先驱),在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共振中,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真相:巴勒斯坦曾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共生的乌托邦。书中以家族古宅门楣上的十字架与新月符号为隐喻,重现了奥斯曼帝国时期多宗教共融的黄金年代。这种对“失落伊甸园”的追忆,恰与当下割裂的耶路撒冷形成刺目对比[2][5]。



二、三重叙事交织的史诗画卷

1. 家族沉浮录:千年望族的现代劫难
努赛贝家族自公元7世纪便扎根耶路撒冷,见证了从倭马亚王朝到奥斯曼帝国的13个世纪。书中以祖父在1948年战争前夕的抉择为分水岭:这位开明政治家坚持留守故土,却让整个家族卷入现代中东最剧烈的风暴。作者用细腻笔触勾勒出阿拉伯贵族的黄昏——从享用英式下午茶的沙龙生活,到在难民营分发救济粮的窘迫,完成了一个文明阶层的史诗性坠落[2][7]。

2. 知识分子的觉醒之路
牛津哲学博士的学术象牙塔,终究抵不过故土的呼唤。1987年,作者放弃剑桥教职回到耶路撒冷,在圣城大学校长任上开启“用教育对抗仇恨”的实践。书中披露的细节令人震撼:他会在课堂上让犹太学生与巴勒斯坦学生交换家史作业,用这种“记忆置换法”消解敌意。这段经历被哈佛学者评价为“当代最悲壮的教育实验”[5][7]。

3. 和平斡旋者的荒诞遭遇
作为巴解组织驻耶路撒冷代表,作者游走于阿拉法特办公室与以色列监狱之间的人生极具戏剧性。书中记载了1991年马德里和谈期间,他因与以色列官员秘密会面,被同胞斥为“叛徒”;又因组织非暴力抗议,被以色列当局冠以“思想恐怖分子”罪名投入监狱。这种“两面不讨好”的境遇,恰恰印证了书中那句警世箴言:“在中东,坚持中立立场就像在飓风眼中种花”[1][2]。



三、照亮黑暗的智慧火花:书中的经典哲思

1. 关于记忆的悖论
“我们巴勒斯坦人像收藏瓷器般小心保管着1948年的记忆碎片,却没发现这些碎片已划破现实的血管。”——揭示集体记忆如何从精神遗产异化为暴力催化剂[1][5]。

2. 对暴力的祛魅
“当孩子们学会用石头对抗坦克时,他们失去的不仅是童年,更是想象和平的能力。”——直指巴勒斯坦青年在反抗中的人格异化危机[2][7]。

3. 超越立场的共情
“理解不等于原谅,但拒绝理解注定滋生新的罪恶。当我给犹太学生讲解《出埃及记》时,突然意识到:我们都在寻找应许之地,只不过地图是倒置的。”——展现知识分子的精神超越性[5][7]。



四、为何必须阅读这部作品?

1. 填补认知鸿沟的稀缺文本
在中文世界,这是首部由巴勒斯坦本土学者撰写的回忆录(此前相关著作多出自犹太或西方学者之手)。书中首次系统梳理了1882年犹太复国主义兴起至今的巴勒斯坦心灵史,尤其详述了1948年“灾难日”(Nakba)对普通家庭的毁灭性影响[1][7]。

2. 超越立场的智性示范
作者既批评以色列的定居点政策,也揭露巴解组织的官僚腐败;既哀叹同胞的激进倾向,又理解其绝望处境。这种“同时拥抱批判与同情”的叙事姿态,为理解复杂冲突提供了方法论启示[2][5]。

3. 照见人类困境的镜子
书中关于身份认同、记忆政治、非暴力抗争的思考,超越了中东地域性。当作者写道“难民第三代已不记得橄榄树的气味,但他们依然在继承祖父母的愤怒”,每个身处族群冲突中的人都会产生强烈共鸣[1][7]。



五、穿透硝烟的启示录:当代人的精神必修课

读完这部640页的厚重之作,最深刻的体悟是:理解他者的痛苦,不是为了消解自己的苦难,而是为了避免制造新的苦难。作者在耶路撒冷创办的“平行叙事工作坊”,让敌对青年互相撰写对方家族史,这种“叙事疗法”或许指明了破局方向——当我们可以同时容纳两个版本的耶路撒冷,和平才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书中那个极具象征意味的场景令人难忘:作者在检查站偶遇昔日的犹太学生,两人隔着铁丝网分享一包椰枣。这种微小的人际温暖或许无力改变政治现实,但正如作者所说:“在黑暗年代坚持创造相遇的机会,本身就是对暴力的否定。”

[参考资料来源]
[1] 故国曾在 - 图书 - 豆瓣
[2] 故国曾在:一位温和派巴勒斯坦知识分子领袖的回忆-360个人图书馆
[5] 曾经有一个国家:我的巴勒斯坦人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7] 《故国曾在:我的巴勒斯坦人生》——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探寻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