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布达佩斯之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百天

《布达佩斯之围》:被遗忘的血色记忆,揭开二战最惨烈围城战的伤疤

一、一部填补历史空白的战争史诗
“多瑙河之珠”的毁灭本可避免,却为何沦为地狱?
历史学家克里斯蒂安·翁格瓦利的《布达佩斯之围》以1944年苏德两军对匈牙利首都的百日攻防为切入点,还原了二战欧洲战场上最惨烈却鲜为人知的城市围困战。作者耗费十余年时间,挖掘苏联、德国、匈牙利等多国尘封档案,采访数百名幸存者,用冷峻笔触将这场“被遗忘的战役”重新拉回公众视野[1][2]。

不同于传统军事史的宏大叙事,本书以“三个维度”交织推进:
1. 战略棋盘:苏军乌克兰第三方面军的钢铁洪流与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困兽之斗;
2. 政治绞索:霍尔蒂政权在纳粹胁迫与盟国谈判间的摇摆,加速了布达佩斯的悲剧;
3. 人间炼狱:80万平民在断水断粮、瘟疫蔓延中目睹家园化为废墟,人性在绝境中经受拷问。

> 经典名句:“当第一发炮弹落在议会大厦穹顶时,布达佩斯已不再是战场,而是人类文明的焚化炉。”



二、百日围城的血色脉络
1. 序幕:多瑙河畔的致命赌局(1944年10月)
斯大林将布达佩斯视为“通往维也纳的钥匙”,托尔布欣元帅的乌克兰第三方面军以2000辆坦克为矛头发起突击;而希特勒则将匈牙利视为“最后的石油命脉”,命令党卫军第9山地军“死守每一栋房屋”[7]。翁格瓦利指出,双方统帅部的政治算计远超军事理性,直接导致平民伤亡激增[1]。

2. 围城:绞肉机中的一百天(1944.12.24-1945.2.13)
- 圣诞夜突袭:苏军利用暴风雪掩护强渡多瑙河,德军以“豹式坦克巷战小组”反制,双方在链子桥两岸展开拉锯;
- 地堡政治:匈牙利“箭十字党”在废墟中建立恐怖统治,将数千犹太人直接推入多瑙河冰窟(书中附有幸存者口述实录);
- 瘟疫之城:1945年1月气温骤降至-30°C,尸体冻成路标,斑疹伤寒日均致死300人,作者通过市政档案还原了“食尸鬼”传闻背后的绝望[2]。

3. 终章:突围与清算
1945年2月11日,党卫军“骷髅师”残部试图沿“血路”突围,仅785人逃出苏军包围圈;2月13日,苏军攻陷布达城堡,发现匈牙利黄金储备已被熔铸成砖块砌入墙内——这个极具隐喻性的细节,成为全书收尾的惊心之笔[1]。



三、超越军事史的人性启示录
1. 权力博弈下的蝼蚁众生
翁格瓦利通过市民日记、战地护士手札等微观史料,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
- 纳粹以“保卫欧洲文明”为名胁迫匈牙利参战,实则将其视为“东方防线的耗材”;
- 苏军初期被视为“解放者”,但随后的抢劫与报复性屠杀让平民陷入更深恐惧;
- 书中震撼场景:犹太医生莱文在手术台上同时救治德军伤员和苏军战俘,却被双方视为叛徒——战争中的道德界限在此彻底崩塌。

2. 被遗忘者的历史正义
作者专章考证了“匈牙利人大屠杀”数据:约8万犹太人在围城期间死亡,远超纳粹直接屠杀数量,饥饿与寒冷才是最大凶手。这种基于人口统计学的研究方法,打破了传统二战叙事的简单归因[1][2]。



四、为何值得一读?
1. 史学价值:填补东线战场研究空白,首次公开苏联解密档案中的作战地图与伤亡报告;
2. 文学张力:陆大鹏译本保留了匈牙利语原著的冷峻诗意,废墟中的钢琴声、冰封多瑙河上的血色落日等场景极具画面感;
3. 现实映照:当2022年马里乌波尔围城战登上头条,本书让我们重新思考——所有战争宣传的本质,都是对平民的背叛。

> 豆瓣读者短评:“读至苏军士兵将教堂管风琴拆解当柴烧时,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做‘文明的湮灭比战争更可怕’。”



参考书目
[1] 《布达佩斯之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百天》豆瓣书评
[2] 甲骨文丛书·布达佩斯之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版)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