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褶皱里寻找永恒:《平生记》——一位百岁老人的生命史诗
一部跨越世纪的私人史:当个人记忆成为时代的注脚
《平生记》是百岁老人饶平如的遗作,亦是《平如美棠》的续篇。不同于前作对爱情的细腻追忆,这部作品以更广阔的视角,将个人命运嵌入20世纪中国动荡的历史长河。书中收录了作者晚年手绘的百余幅画作,辅以质朴文字,从民国少年的江南烟雨,到抗战烽火中的颠沛流离;从新中国成立后的时代激荡,至晚年提笔追忆的澄明之境,构成了一部鲜活的“平民史诗”。正如新周刊·硬核读书会的评语所言:“这不是一个人的独白,而是一个时代的回声。”[1]
内容纲要:在历史的褶皱里打捞珍珠
全书分为四卷,层层递进如交响乐章:
1. 《故园春》:以水墨画般的笔触重现1920年代江西南城的童年时光,青石板巷、私塾晨读、清明粿的香气交织成前现代的田园牧歌。
2. 《山河劫》:抗战时期考入黄埔军校的青年,亲历衡阳会战的惨烈,文字间既有“炮弹在战壕旁炸开时,泥土像黑雨般落下”的惊心动魄,也有行军途中偶遇野栀子花的温柔瞬间。
3. 《浮世绘》:新中国成立后的特殊岁月,知识分子在时代浪潮中的沉浮。作者以黑色幽默记录下“学习班”里背诵语录的荒诞,亦不忘描摹弄堂口补锅匠的叮当声——这些日常的韧性,恰是生命最顽强的注脚。
4. 《归去来》:暮年重拾画笔的顿悟,“画完最后一笔海棠,忽然明白美棠从未离开”,将私人记忆升华为对生死、时空的哲学思考。
经典名句:在朴素中见真章
- “为善必昌为善不昌,祖有余殃,殃尽则昌;作恶必灭,作恶不灭,祖有余德,德尽则灭”:这句镌刻在家族祠堂的箴言,成为贯穿全书的精神主线[6]。
- “苦难像块磨刀石,把人的心性越磨越亮”:作者在回忆劳改岁月时写下,展现中国文人特有的“柔韧哲学”。
- “历史书上的大事件,落在普通人身上,不过是饭碗里少了一勺猪油”:用微观视角解构宏大叙事,体现平民史观的真谛。
为什么值得一读?知识分子的三重镜鉴
1. 史学价值:不同于官方档案的“大事记”,书中对1949年后上海弄堂生态、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细节记录,为当代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材料。
2. 美学启示:手绘插图融合丰子恺的稚趣与木刻版画的沧桑,文字在文言雅韵与市井白话间自由切换,形成独特的“平如体”语感。
3. 生命教育:百岁老人回望人生时的超然与慈悲,为焦虑的现代人提供了解答“如何活着”的另类范本。正如人文社科联合书单的评价:“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这是一剂唤醒历史感知力的良药。”
阅读启示:在不确定的世界寻找确定
当合上这本400页的回忆录,最震撼的并非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作者面对历史荒诞时始终如一的平静。他写饥荒年代偷偷用搪瓷缸煮野菜分给邻居,写文革中保护被批斗的老教授,写晚年每天给亡妻美棠画像时的晨光——这些微小的坚持,恰似黑暗中的萤火,照见人性不灭的光芒。
在技术狂飙的今天,《平生记》让我们重新思考:当AI开始书写历史,个体记忆的价值何在?饶平如用一生证明,真正的永恒不在纪念碑上,而在普通人认真活过的每个瞬间。正如他在书末所写:“我这一生,就像屋檐下的燕子,风雨来了躲一躲,天晴了继续衔泥筑巢。”
---
[1] 第192期:2022世界阅读日(下):饶平如老人的《平生记》
[6] 睢园绿竹对《平生记》的笔记(3)-豆瓣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