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我成长的音乐时代

《我成长的音乐时代》:一场音乐与时代的交响,一部少年与声音的热恋史

> “音乐的声音在自然的重低音面前不值一提,但正是这种渺小,让它成为人类最动人的抵抗。” —— 大友良英

---

一、一部打破边界的“音乐史诗”:核心思想与灵魂内核
《我成长的音乐时代》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自传,而是一场以个人成长史为经纬、以20世纪全球音乐浪潮为血肉的“声音实验”。大友良英用幽默自嘲的笔触,解构了音乐天才的神话:一个自认“音痴”的少年,如何被时代的声浪裹挟着跌入音乐深渊,最终成为日本新即兴音乐与地下文化的先锋旗手[1][2]。

核心命题:
- 音乐即命运的反叛:从战后日本歌谣曲的温情,到披头士掀起的摇滚狂潮,再到自由爵士的暴烈即兴,音乐始终是作者对抗平庸生活的武器。
- 噪音中的诗意:书中颠覆了“悦耳即美”的常规认知,将工业噪音、电子实验等“非音乐”元素升华为时代精神的隐喻[3][5]。
- 个体与时代的共振:大友良英的成长轨迹(1959年出生)恰逢日本经济腾飞与文化爆炸,他的私人记忆与坂本九、吉米·亨德里克斯等巨星的公共叙事交织,构成一部微观视角的全球音乐史[1][6]。

---

二、内容纲要:从“音痴少年”到“噪音祭司”的狂想之旅
全书以非线性叙事串联36篇音乐随笔,每章后附有编辑撰写的“音乐档案”,堪称兼具文学性与工具性的“声音百科全书”。

章节亮点:
1. 团地公寓里的声音启蒙(1960年代)
- 横滨团地公寓的周末聚会,母亲的大阪烧与坂本九的黑胶唱片;
- 电视动画《奥特Q》配乐中潜藏的工业噪音,成为他最早的“音乐性休克”[1][5]。

2. 披头士冲击与青春躁动(1970年代)
- 用零花钱偷买《Abbey Road》唱片,在校园文化祭模仿列侬的破音嘶吼;
- 迷幻摇滚与越南战争的反战歌曲如何塑造一代人的精神底色[1][6]。

3. 自由爵士的暴烈觉醒
- 东京地下俱乐部里,阿部薰的萨克斯即兴演奏如“刀片划过神经”;
- 从模仿到背叛:大友良英拆解传统和弦,用电路改造吉他,探索“声音的废墟美学”[3][5]。

4. 与中国电影的声影奇缘
- 为许鞍华《女人,四十》配乐时,如何用三味线演绎香港市井的潮湿与温情;
- 《海女》主题曲中隐藏的东北民谣采样,暗含对东日本大地震的哀悼[1][6]。

---

三、经典名句:那些刺穿时代耳膜的声音
1. “我们这一代人,是被披头士的吉他声和越南的轰炸声同时撕裂耳朵的。”
—— 道出冷战背景下青年的精神分裂状态[5]。

2. “即兴不是技巧,而是一种生存策略——当你不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身体先于大脑行动。”
—— 揭示即兴音乐与动荡时代的哲学同构[3]。

3. “老板娘总是把咖啡杯擦得锃亮,就像高柳昌行的吉他solo一样完美得令人心碎。”
—— 将音乐质感转化为通感意象的典范[5]。

---

四、为何值得一读?给知识分子的三重邀请

1. 一部另类音乐史的考古现场
书中详解300余首冷门曲目,从昭和歌姬美空云雀到德国前卫乐队Can,从香港武侠片配乐到纽约地下丝绒,堪称全球化听觉版图的拼贴实验[1][6]。

2. 艺术与商业的暧昧博弈
大友良英坦诚揭露“地下音乐人”的生存困境:为电影配乐赚钱供养实验创作,这种“双重生活”恰是当代艺术家的普遍宿命[2][3]。

3. 东亚文化现代性的声音注脚
通过分析日本战后音乐如何消化西方影响、重构本土性,为理解东亚现代化提供独特切口。例如书中比较了日本“Group Sounds”运动与香港粤语流行曲的互文[1][6]。

---

五、启悟:当我们在听音乐时,我们在抵抗什么?
大友良英的成长史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音乐从来不只是娱乐。
- 在1968年巴黎学运的广播杂音中,他听见了体制裂缝的嘶嘶电流声;
- 在9·11事件后的纽约即兴演出中,他用噪音拼贴重建被摧毁的城市声景;
- 在东日本大地震的余震轰鸣里,他意识到音乐的本质是“人类在虚无中刻下痕迹的冲动”[5][6]。

正如他在书末写道:“如果说20世纪教会了我什么,那就是——当世界开始崩塌时,先别急着逃跑,蹲下来听听裂缝里的声音。”

---

参考资料:
[1] 《我成长的音乐时代》豆瓣书评
[2]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图书信息
[3] 大友良英访谈《文艺范》
[5] 《我成长的音乐时代》豆瓣短评
[6] 中国作家网2022年艺术类重点书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