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斯土:费孝通传》——一位社会学巨匠的田野与人生史诗
一、大地上的行者:费孝通的精神图景
《斯人斯土:费孝通传》以“行行重行行”为叙事主线,将费孝通的一生编织成一部知识分子与时代共振的史诗。作者以二十年贴身记录者的视角,还原了这位社会学泰斗从江南水乡走向世界学术之巅的足迹。书中不仅呈现了《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等经典著作的诞生背景,更通过大量私密手记与田野调查细节,展现了费孝通如何以脚步丈量中国乡土,用笔触解剖社会肌理[1][3]。
核心思想:费孝通毕生致力于回答“中国何以成为中国”。他提出“文化自觉”理论,主张从本土经验中提炼普世价值,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胸怀构建多元共生的文明秩序。书中特别强调其晚年思想升华——从“生态研究”转向“心态研究”,从经济脱贫迈向精神脱贫的终极关怀[3][5]。
---
二、纸上山河:内容纲要与知识图谱
全书以时空经纬编织叙事,共分五部曲:
1. 姑苏遗韵(1901-1935)
追溯费氏家族“诗书传家”的吴文化基因,详述少年费孝通在开明教育中萌发的社会学启蒙。书中首次披露其母杨纫兰创办新式女校的手札,揭示“淑世情怀”的家族传承[2][4]。
2. 燕园星火(1935-1938)
再现清华园与燕京大学的学术激荡:与潘光旦论辩人口政策,同吴文藻探索社区研究范式。特别聚焦费孝通与王同惠的“学术罗曼史”——这对学者伉俪在翻译《甘肃土人婚姻》时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成为理解其后期民族研究的密钥[4][6]。
3. 瑶山浴血(1938-1949)
以惊心动魄的笔触还原“大瑶山调查”生死劫:王同惠遇难事件如何淬炼出“从实求知”的治学信条。书中首次公开费孝通在病榻上完成的《花篮瑶社会组织》手稿批注,展现知识分子的悲怆与坚韧[2][6]。
4. 江村灯火(1949-1990)
解密《乡土中国》的创作现场:1948年云南呈贡魁阁的油灯下,费孝通如何将26篇讲义升华为“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永恒命题。附录收录1980年代重访江村的142张照片,见证乡土社会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1][5]。
5. 天下大同(1990-2005)
聚焦晚年思想蜕变:从“志在富民”到“心系天下”的升华。书中首度系统梳理其“文化自觉”理论的形成脉络,收录与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未公开论战手稿,展现中国学者的世界胸怀[3][6]。
---
三、文明的注脚:照亮时代的经典箴言
书中撷取费孝通跨越80年的思想片段,字字如金:
- 论文化使命:“学术研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绣花,而是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1943年云南田野笔记)
- 谈乡土伦理:“中国的社会结构就像石头激起的涟漪,每个人都是波纹的中心。”(《乡土中国》创作手记)
- 述学者担当:“知识分子要像希腊神话里的安泰,双脚永远不能离开土地。”(1988年民盟中央座谈会录音)
- 倡文明共生:“各美其美不是孤芳自赏,美人之美方显海纳百川。”(1993年“二十一世纪文明对话会”发言稿)
---
四、为何要读这本书?
1. 双重叙事革新
不同于传统传记的线性书写,本书采用“学术年谱 心灵史”的复调结构。每章附有“田野地图”“手稿影印”“概念树状图”,让读者既能触摸历史温度,又能掌握理论脉络。
2. 未公开史料首曝
包含费孝通1936年大瑶山调查日记、1949年《乡土重建》删节章节、1997年长江三角洲发展建议书原件影印等300余件珍贵档案。
3. 现实映照价值
书中专设“当代回声”板块,邀请乡村振兴实践者、非遗传承人对话费孝通思想,展现“江村模式”在贵州塘约、浙江余村等地的现代演绎[5][6]。
---
五、行走者的启示:在巨人的肩上看中国
读罢此书,你将获得三重觉醒:
- 认知之变:理解“差序格局”如何塑造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无讼社会”怎样维系乡土秩序,这些洞见仍是解码当代社会的金钥匙。
- 方法之得:学习“类型比较法”“社区研究法”等社会科学方法论,感受真正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 精神之火:从费孝通九死未悔的学术历程中,重拾知识分子的“士大夫精神”——既要有“为天地立心”的格局,更需“将双脚扎进泥土”的谦卑。
---
[1] 中国人的自觉:费孝通传
[2] 费孝通传
[3] 6部好书 | 走进费孝通的精神世界
[4] 费孝通的故事:与君生别离
[5] 书香育人·传记明彰 | 《乡土中国》
[6] 费孝通最新传记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