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史学大家的生命哲思:《困学卮言》中的治学之道与人生智慧
一、一部“大家小书”的诞生
《困学卮言:史学家刘家和先生的学术和生活自述》是一部凝聚了历史学家刘家和先生毕生智慧的精华之作。这部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家小书”,以口述自传的形式,将刘先生的学术洞见、治学经验与人生感悟娓娓道来。全书仅264页,却如同一把钥匙,为读者打开了理解中西古史比较研究的深邃之门。书中既有对黑格尔历史观的回应,也有与钱穆、季羡林等学术巨擘的交往片段,更不乏经史互通的哲思,堪称“小篇幅,大格局”的典范[1]。
---
二、核心思想:在历史的褶皱中寻找文明的答案
1. 史哲互通的学术底色
刘家和先生深谙“史无哲不立,哲无史不彰”之理。他扎根于中国传统经学,以《左传》《史记》为根基,却将视野投向古希腊与古印度文明。书中提出,历史研究需突破“就事论事”的局限,转而追问文明演进的内在逻辑。例如,他通过比较先秦诸子与古希腊哲学家的思辨方式,揭示出中西文明对“人性”与“秩序”的不同诠释路径[1]。
2. 中西会通的比较视野
针对黑格尔“中国无哲学”的论断,刘先生以扎实的史料考据与哲学思辨展开回应。他通过对《周易》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对比分析,指出两者虽方法论迥异,却共享“追问终极真理”的精神内核。这种“在差异中见共性”的研究范式,为跨文明对话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范本[1]。
3. 经史兼治的治学之道
刘先生主张“以经入史,以史证经”,强调经学不仅是历史研究的素材,更是方法论源泉。书中以《尚书》研究为例,展示如何从训诂考据中提炼出早期中国政治伦理的生成逻辑。这种“小切口,深挖掘”的功夫,让艰深的古史问题变得鲜活可触[1]。
---
三、内容纲要:一部智识与生命的双重自述
1. 学术观点的庖丁解牛
- 方法论启蒙:从私塾读经到西学训练,讲述“旧学”与“新知”的碰撞
- 比较研究案例:以希罗多德《历史》与司马迁《史记》为例,剖析史家笔法的文明密码
- 哲学思辨现场:重现与唐君毅、牟宗三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辩
2. 学林交往的吉光片羽
书中穿插大量珍贵回忆:钱穆在素书楼讲解《朱子语类》时的神采,白寿彝主持《中国通史》编纂时的全局视野,季羡林对梵文文献的痴迷……这些片段不仅是学术史的注脚,更勾勒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群像[1]。
3. 生活智慧的涓滴成河
- 逆境治学:在特殊年代坚持抄写《说文解字注》的坚守
- 师道传承:“教书不是教知识,而是教读书”的教育理念
- 处世哲学:“学问要做在实处,做人要立在虚处”的生命体悟[1]
---
四、经典名句:穿透时空的智性光芒
> “历史不是过去的标本,而是未来的镜子。”
> “读书如登山,一步一重天;著书如凿井,深掘方得泉。”
> “比较研究不是为了比高低,而是为了见自己。”
这些凝练的箴言,既是对学术研究的总结,也是对后辈学人的殷殷期许。
---
五、为什么值得一读?
1. 学术与人生的双重启迪:既有严谨的史学方法论,也有知识分子的精神操守
2. 大家小书的独特魅力:深入浅出的讲述方式,适合专业学者与人文爱好者共读
3. 文明对话的中国方案:为“中西之争”提供超越非此即彼的思考路径
---
六、阅读启示:在历史长河中照见自己
读完《困学卮言》,最深刻的感悟莫过于:真正的学问从来不只是书斋里的皓首穷经,而是对生命存在的终极关怀。刘先生用一生践行“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治学精神,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万物静观皆自得”的通透。当他在古埃及的《亡灵书》与商周甲骨文中发现相似的生死观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学者的睿智,更是一个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切共情。
这本书教会我们:面对历史的浩瀚,既要有“究天人之际”的雄心,也要有“渺沧海之一粟”的谦卑。而这,或许正是当下这个浮躁时代最稀缺的智性之光。
---
参考资料
[1] 困学卮言:史学家刘家和先生的学术和生活自述-手机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