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北京藏传佛教艺术〉:跨越七百年,解锁汉藏民族交往史与共同体密码

今天给大家讲讲《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北京藏传佛教文物遗存研究(全三册)》这本书。这本书以“物”证史,通过元、明、清三代在北京留存的近千件寺塔、壁画、唐卡、碑刻等文物,编织出一部跨越七百年的汉藏民族交往史。它用“纵向历史框架 横向艺术比较”的双重视角,揭示藏传佛教艺术本土化进程,核心思想指向“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为理解中华文明共同体提供了独特的物质文化注解。

这书一共三册,构建了时空经纬。第一册讲元代,是汉藏交融的奠基时代。从政治语境看,忽必烈与八思巴的“政教合一”模式通过白塔寺、居庸关云台等建筑投射权力象征;艺术载体方面,分析了阿尼哥团队引入的尼泊尔风格金铜佛像和同期汉地造像的工艺融合;还结合《元史·释老志》与藏文《红史》,还原大都藏传佛教仪轨的本土适应策略。

第二册说的是明代,是艺术的本土化转型时期。宫廷美学上,以智化寺藻井、法海寺壁画为例,解读永乐帝“尊藏抑汉”政策下的艺术赞助机制;民间渗透方面,考察五塔寺金刚宝座塔的汉地工匠题记,揭示技术传播路径与审美世俗化趋势;还通过对比《明实录》与《贤者喜宴》,梳理噶举派与格鲁派在北京的竞争性存在证据链。

第三册是清代,呈现出集大成的多元风貌。在空间政治学上,雍和宫建筑群的蒙藏汉混合风格,是清帝国“多元一体”治理理念的物化表达;图像社会学方面,通过《乾隆御题佛装像》唐卡,解构清帝“文殊菩萨转世”符号的政治神学建构;还有技术革命,故宫梵华楼珐琅佛龛与木刻经板工艺,展现了18世纪东西方技术在宗教器物上的碰撞。

读这本书有不少收获和感悟。首先能重新定义“边疆”,从文化地理到精神共同体。像北海永安寺白塔,它的汉地基座与鎏金宝顶,是元明清三代帝王“以宗教统合疆域”的视觉宣言,让我们看到北京不只是地理中心,更是汉藏文明双向奔赴的精神枢纽。其次是文物研究的范式突破,实现了微观实证与宏观叙事的平衡。作者团队对妙应寺元代壁画颜料的X射线荧光分析,用“科技考古 文献学”双重验证方法,既夯实个案研究可信度,又串联起大航海时代欧亚大陆的物质流动网络,为当下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方法论借鉴。最后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根基。西黄寺清净化城塔的六世班禅衣冠冢和毗邻的汉式碑亭形成对话,说明民族交融是铭刻在砖石、颜料、经文中的具体实践,让“共同体”叙事有了可触可感的生命力。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