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观法门》综合总结
---
一、主要内容
《大乘止观法门》是一部系统性阐述大乘佛教止观修行的经典著作,以如来藏缘起思想为核心,结合“三性三无性”理论,构建了止观修行的完整体系。全书通过“五番建立”(止观依止、止观境界、止观体状、止观断得、止观作用)层层递进,指导修行者通过止观法门证悟自性清净心,最终实现解脱。
---
二、主要思想
1. 如来藏思想:
强调一切众生皆具“自性清净心”(即如来藏),此心体性离相、空而不空,是止观修行的根本依止。
2. 三性三无性:
- 三性:真实性(真如)、依他性(阿赖耶识与染净和合)、分别性(妄识分别)。
- 三无性:通过止观修习,转分别性为无相性、依他性为无生性、真实性为无性性,最终证入空性。
3. 性恶思想:
提出染净二性互具,认为烦恼与清净本性不二,为中国天台宗“性恶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
三、作者与翻译
- 主要作者:相传为南朝陈代高僧慧思(天台宗二祖)所述,但学界对其真实性存有一定争议。
- 译本与注疏:近代谛闲法师的《大乘止观述记》是重要注疏,系统阐释了其思想体系。
---
四、重点语句分析
1. “自性清净心,即出障真如及佛之净德”(真实性定义):
强调众生本具佛性,修行目标是破除无明遮蔽,显现清净本心。
2. “三性具染净两面功能,故泛通十法界”:
指出三性贯通凡圣境界,为“一念三千”等天台思想奠定基础。
---
五、社会影响力
1. 宗派影响:
- 为天台宗创立提供了理论框架,尤其是“性恶论”和“止观双修”的实践方法。
- 对禅宗“明心见性”思想有启发,推动中国佛教从义理研究转向心性修证。
2. 学术地位:
- 被视为中国首部综合性佛学巨著,标志中国佛教从吸收印度思想转向独立创新。
- 近代研究认为其是“创造性阐释印度佛典的典范”,影响东亚佛教哲学发展。
---
参考资料
著作: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大乘止观述记 (豆瓣)
《大乘止观法门》介绍 - 趣古籍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大乘止观法门》思想研究 - 道客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