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释教录》总结
1. 主要内容
《开元释教录》是唐代佛经目录学集大成之作,由沙门智昇于开元十八年(730年)编纂完成。全书共二十卷,分为两大部分:
- 总录(10卷):记载东汉永平十年(67年)至唐代开元年间传入的佛经目录,包含译者传记及译经时间、地点等。
- 别录(10卷):对佛经进行分类、校勘与真伪辨析,确立经典权威性。
另有《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可能是其精简版本或补充内容。
2. 主要思想
- 系统性整理:整合历代佛经,梳理佛教经典的传入与传承脉络。
- 辨伪存真:通过“参练异同,指陈臧否”,严格区分正译与伪经,确立正统经典体系。
- 学术规范:强调编次严谨、校核精细,为后世佛经研究树立标准。
3. 主要作者与翻译
- 作者:智昇,唐代西崇福寺高僧,以目录学造诣著称。他历时多年整理佛典,最终完成这一里程碑式著作。
- 翻译关联:书中记录的佛经涵盖东汉至唐代的译者,如安世高、鸠摩罗什等,但智昇本人并非译者,而是目录编纂者。
4. 重点语句分析
- “参练异同,指陈臧否”:体现智昇对佛经的严谨考据态度,强调通过对比不同译本和内容真伪来确立权威性。
- “编次严谨、记载翔实、校核精细”:后世评价其方法论,凸显其在佛经目录学中的开创性。
5. 社会影响力
- 佛教研究基石:为佛经分类、校勘和史学研究提供了系统依据,成为后世大藏经编纂(如宋代《开宝藏》)的蓝本。
- 文化传承作用:帮助厘清佛教经典传入中国的历史脉络,促进佛教本土化与传播。
- 国际学术价值:至今仍是研究汉传佛教文献学、历史学的核心参考资料。
---
参考资料
原文版《开元释教录》
《开元释教录》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开元释教录-文言古籍网
“开元释教录”的意思、由来-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