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提供的参考信息,以下是关于《开元释教录略出》的总结:
---
一、主要内容
《开元释教录略出》是唐代智昇编纂的佛教经录文献,原书共24卷(含“略出”4卷),成书于开元十八年(730年)。其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1. 总录(10卷):系统梳理了东汉至唐代的佛经翻译目录,记录了176位译者的生平及译经成果,并附有相关佛教著作目录。
2. 别录(10卷):以佛经为核心,分类整理为“重译单译”“删略补阙”“疑惑伪妄”等类别,注重对佛经版本、真伪及流传情况的考辨。
---
二、主要思想
1. 系统性编目:强调对佛教经典的全面整理与分类,注重“编次严谨、校核精细”,试图建立权威的佛经目录体系。
2. 批判性考辨:提出“弹偏斥小”“叹大褒圆”的思想(参考《维摩诘经》相关表述),批判片面性佛学理解,推崇大乘佛教的圆融思想,并通过“疑惑”“伪妄”等分类甄别经典真伪。
---
三、主要作者与翻译者
- 作者:唐代僧人智昇,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著称,其编纂工作得到官方支持。
- 记录的译者:书中收录了自汉至唐共37位译者的译经成果,包括玄奘(译有《瑜伽师地论》等)等重要人物。
---
四、重点语句摘录与分析
1. “总三百一部,二千一百七十卷”
- 分析:此句概括了唐代开元年间佛经翻译的宏大规模,体现佛教文献的丰富性及官方对译经事业的重视。
2. “分记重译单译、删略、补闕、疑惑、偽妄等录”
- 分析:强调对佛经版本的严谨考辨,反映智昇对佛教文献真实性和传播规范的重视,具有学术批判意识。
---
五、社会影响力
1. 文献保存:为后世研究佛教中国化提供了核心目录依据,敦煌遗书中大量佛经写卷(如《药师经》)的发现印证了其记录的可靠性。
2. 学术规范:确立佛经目录学标准,影响后世《大藏经》的编纂,并推动佛教文献学发展。
3. 文化传播:通过系统整理佛经译本,促进佛教思想在中国的本土化传播与接受。
---
参考资料:
开元释教录 【中国大百科全书】
開元釋教錄:佛學解釋,作者簡介,內容簡介
开元释教录卷第八升-开元释教录全文原文
大乘集义论-开元释教录全文原文
维摩诘所说经(大乘佛教的佛经)
从佛经翻译审视佛教的中国化历程__以《药师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