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总结
1. 主要内容与结构
《摩诃止观》是天台宗的核心典籍,以“止观双修”为核心理念,系统阐述佛教修行方法。全书共分十章:
- 大意(总述全书宗旨)、释名(解释“止观”含义)、体相(止观的本体与表现)、摄法(涵盖一切佛法)、偏圆(区分不同教法的深浅)、方便(修行前的准备)、正观(核心实践方法)、果报(修行结果)、起教(教化众生)、旨归(终极目标)。
- 书中强调“圆顿止观”,即顿悟法门,主张通过直观实相(空、假、中三谛圆融)实现解脱。
2. 主要思想
- 止观双修:止(禅定)与观(智慧)相辅相成,破除无明烦恼,证悟佛性。
- 三谛圆融:空、假、中三谛统一,体现“即空即假即中”的实相观。
- 圆顿法门:不依阶次,直指心性,强调顿悟成佛的可能性。
3. 作者与传承
- 主要作者:由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顗(538–597)口述,弟子灌顶(561–627)笔录成书于隋代开皇十四年(594年)。
- 后世注解:清代天溪法师著《摩诃止观贯义科》,对原文进行系统解说,使其义理更明晰。
4. 重点语句分析
由于参考内容未直接引用原文,需结合思想核心举例说明:
- “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揭示止观作为定慧双修的基础,贯穿修行始终。
- “一心三观”:于一心中同时观照空、假、中三谛,体现天台宗的实相观。
5. 社会影响力
- 佛教地位:中国佛教史上首部系统佛学导论,奠定天台宗理论体系,被誉为“禅学巨著”。
- 东亚传播:对日本、韩国天台宗发展影响深远,并间接推动禅宗思想形成。
- 文化价值:其修行方法论(如“二十五方便”)为后世禅修提供实践指南,至今仍被佛教徒研习。
---
参考资料
什么是摩诃止观 - 在线佛学词典
摩诃止观贯义科主要内容简介及目录-识典古籍
《摩诃止观》-金刚经福音网
摩诃止观(二十卷)- 佛学大词典
摩诃止观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摩诃止观》| 佛经-劝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