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佛陀教义、仪式与社会影响全解析

作者:老龙【原创】   阅读

《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

概述: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是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所讲述的一部关于修行觉意三昧的佛教经典著作,由门人灌顶记录整理。该文以“觉意三昧”为核心主题,详细阐述了修行者如何通过观察心性、破除妄惑,最终达到涅槃彼岸的过程。文章从法相辨析入手,逐步深入,依次探讨了觉意三昧的定义、修行方法、心相观察、观行实践及证相境界等多方面内容。其核心思想在于帮助修行者通过智慧反照心源,破除无明和妄惑,成就佛果,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对众生的大悲救度。文章结合大量比喻和具体修行方法,为读者提供了系统而深刻的修习指导。

第一章 辩法相

妄惑与至道:修行者欲度生死大海,需了解妄惑之本即意的实际,善知至道出要即反照心源。正因佛性和了因共同涵盖一切法,如日光破暗显空,虽灭暗显空,但空无损益,慧日亦然。

空与日喻:文中以虚空和日光作比,说明智慧光明虽能破除无明黑暗,但心性空本身并不增减,仅显现万象。如果心性空无智慧光辉,则暗起不能自除,必须以智慧照耀。

性空与智慧:强调心性虽清净,但无智慧则会有妄惑生起,唯有智慧能断烦恼,成就万行,显现一切法。智慧虽普照,但其性常寂然不生不灭。

第二章 释觉意三昧名

觉意三昧的定义:觉意指照了诸心心数,三昧指调直定。修行者在心中反照观察不见动转,此即觉意三昧。

心意识的关系:心意识非一亦非三,非合非散,非有非空,非常非断,若能深心观察破意无明,余痴使亦随灭。

七觉意三昧:描述七觉意(择觉、精进觉、喜觉、除觉、舍觉、定觉、念觉)及其六个层次,包括因闻七觉、修行七觉、会理七觉等,详尽解释每种层次的具体涵义。

第三章 释觉意三昧方便行

立大誓愿:修行者为成就大悲度众生,应立信知诸法毕竟空寂的大誓愿,坚持修诸行。

六度方便:修行者应善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调伏虚妄之心,各自对应不同类型的法门,如净施之心对应檀波罗蜜。

调伏六蔽:指出修行者需先调伏六蔽(贪、嗔、痴、慢、疑、恶见),令心意柔软后细察入正慧门,方能进入甚深三昧。

第四章 释觉意三昧明心相

四种心相:未念、欲念、念、念已,这四种心相涵盖了所有情形下的心境变化过程。

观无法可得:提出未念虽未起,但并非毕竟无心,且已经过去了的心仍可观察。文内辩驳种种断见,认为三世之心虽无定实,但可得知。

偈颂解析:引用偈言:“诸佛之所说,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罪福亦不失。”表明过去圣人能知一切三世心,凡夫不可陷入断灭见。

第五章 释觉意三昧入观门

观心通达实相:修行者应以无所住着之心,反照观察未念、欲念、念、念己等心相,谛观其生灭不可得。

总观与别观:总观指于坐中照了心意,别观则是在各种处中用心观察,二者结合,才能深入实相。

十二种观境:介绍行住坐卧等外心六种事业,以及眼耳鼻舌身意等内心六种受,共十二种观境,逐一说明如何观照这些心相皆不可得。

第六章 释觉意三昧证相门

外凡位与内凡位:外凡十住名称包括信心、念心、精进心等,修行者善修三种观即能入外凡位,进而进入内凡初发心住。

十住功德:详细描述十住位每个阶段的特点与功德,如初住位开发如来藏理,得无生安止之处,具足万行。

发心住:指明发心住不仅仅限于心愿,更需实际体悟无生忍,具备如同佛般的智慧与慈悲。

本文通过系统的理论构建和具体的修行方法,展现了觉意三昧深邃的内涵及其在修行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修行者还是研究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
一、主要内容与核心思想  
1. 佛陀生平与教义  
  - 释迦牟尼佛诞生时显现瑞相(九龙吐水、指天指地等),其一生宣说缘起平等、众生皆具佛性等教义,并最终示现涅槃,教导无常与解脱。  
  - 涅槃思想强调通过清净身心、断除烦恼,达到“远离众苦归圆寂”的终极境界。  
2. 浴佛仪式与内在修持  
  - 以浴佛仪式象征洗涤内心尘垢,提醒信徒“外离身垢、内离心染”,追求智慧与慈悲的觉悟。  
  - 浴佛不仅是纪念佛陀诞辰,更是“承续佛法慧命”,让佛法普照人间。  
---
二、重点语句摘录与分析  
1.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 出自佛陀诞生时的宣言,强调众生本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平等思想。  
2. “五浊众生令离垢,同证如来净法身”  
  - 体现佛法净化人心的目标,鼓励信徒通过修行脱离烦恼,证悟清净法身。  
3. “愿尽形寿,阐扬真理;愿献身命,广度有情”  
  - 表达佛教徒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誓愿,反映大乘佛教的菩萨道精神。  
---
三、社会影响力  
1. 宗教实践  
  - 佛诞节(浴佛节)是佛教重要节日,全球寺院举行浴佛、诵经等仪式,信徒通过参与净化身心、积累功德。  
2. 文化传承  
  - 相关赞文与仪轨(如《佛诞节祈愿文》)成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佛法的传播与信众的凝聚力。  
3. 社会意义  
  - 倡导众生平等、慈悲利他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人精神修养。  
---
参考资料  

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txt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