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折疑论》:元代佛教著作的三教调和与本土传播》

《折疑论》综合解析

一、主要内容与结构
《折疑论》是元代佛教著作,由子成撰写,明代西域比丘师子作注。全书共分20篇,围绕佛教与儒、道思想的比较与调和展开,核心内容包括:
1. 佛教本源:如《圣生篇》阐述佛陀降诞事迹,《问佛篇》解释“佛”的称号含义。
2. 护教论证:《拒毁篇》《释谤篇》回应外界对佛教的质疑,《喻举篇》以比喻说明佛经的深奥性。
3. 三教关系:《优劣篇》分析三教差异,《会名篇》主张三教义理相通,《尊释篇》强调佛教的超越性。
4. 伦理实践:《论孝篇》探讨佛教孝道观,《辨施篇》讨论布施的意义。

二、核心思想
1. 护教立场:针对类似《理惑论》的质疑,系统论证佛教的合理性。
2. 三教调和:承认儒、道的社会功能,但以佛教为终极真理(如《通相篇》论佛的妙相,《先知篇》考据佛教在汉地早有影响)。
3. 实践导向:结合中国伦理(如孝道)诠释佛教教义,促进本土化传播。

三、作者与注释者
- 作者:元代子成(号妙明),隐居终南山时撰述。
- 注释者:明代西域比丘师子,于1456年作注,增强文本传播力。

四、重点语句分析(示例)
1. 《会名篇》:“吻合三教之理”  
  分析:体现“三教合一”倾向,将佛教置于统摄地位,同时吸收儒道思想以降低传播阻力。
2. 《尊释篇》:“客方崇佛”  
  分析:通过虚构对话强化佛教权威,反映元代佛教在多元文化中的竞争策略。

五、社会影响力
1. 思想史价值:延续汉末《理惑论》传统,成为佛教护教文献重要一环。
2. 传播意义:明代注释版推动佛教在士大夫阶层传播,促进三教思想交融。
3. 文献独特性:罕见以系统论辩形式回应对佛教的质疑,为研究元明佛教本土化提供关键文本。

折疑论--.txt

折疑论-佛法禅语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