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明伦弘愿: 北朝佛教与经学交涉研究

当佛教遇上经学:北朝思想碰撞下的文明交融
——评陈超《明伦弘愿:北朝佛教与经学交涉研究》

---

一、核心思想:重构北朝思想史的“双向对话”
汤用彤先生曾指出,北朝佛教与经学的相遇是“一大事因缘”,这一论断成为本书研究的起点。作者陈超通过重新梳理北朝佛教与经学的关系,提出两大核心观点:
1. **北朝佛教并非被动“依附”经学**,而是通过注释儒家经典、参与谶纬制作等方式主动融入本土文化,形成“佛教经学化”现象[1];
2. **经学也在与佛教的互动中焕发新机**,例如僧人注经促进了义疏学的兴起,而佛教的思辨方法为经学注入了哲学深度[1][7]。

这一双向互动打破了传统“儒释冲突论”的窠臼,揭示了北朝思想史中多元共生的动态图景。

---

二、内容提纲:从文本到事件的立体剖析
全书以“问题意识—个案研究—理论升华”为脉络,分为四部分:

1. **北朝佛教与经学的交涉框架**
- 梳理汤用彤、任继愈等前辈学者对“佛教经学”的定义与争议;
- 提出“交涉三路径”:僧人与经师互动、僧人注儒经、佛教参与谶纬政治[1]。

2. **文本再解读:地论学派的经学化实践**
- 以地论学派为例,分析其“重师法传承”“立学派体系”等与经学高度相似的学术特征;
- 考证《十地经论》注疏中暗含的《周易》象数思维[1]。

3. **事件深描:政治预言中的儒释合流**
- 揭示僧人参与制作谶纬(如“刘氏当王”预言)背后的权力博弈;
- 论证佛教通过介入政治预言,既依附皇权又争夺话语权的双重策略[1][8]。

4. **理论反思:中古思想史的方法论突围**
- 批判“以儒释佛”的单向研究范式,提倡“互为主体性”的跨学科视角;
- 提出“交涉史学”概念,强调思想史应关注动态过程而非静态结论[1]。

---

三、经典名句:穿透历史的思想锋芒
1. **“北朝佛教的经学化,实为一场无声的文明嫁接。”** ——陈超对佛教本土化路径的凝练概括。
2. **“谶纬非迷信,乃权力之镜像。”** ——书中对北朝政治预言的颠覆性解读。
3. **“地论僧人的注疏,是用梵呗唱出周易的卦爻。”** ——喻示佛教思辨与经学方法的交融[1][7]。

---

四、学界评价:填补空白的开拓之作
北京大学王颂教授评价:“本书将汤用彤先生的‘问题意识’转化为系统研究,为北朝思想史开辟了新范式。”[1] 商务印书馆更将其列入“日新文库”,视作青年学者突破学科边界的典范[3]。

---

五、阅读收获:在断裂处看见文明韧性
1. **颠覆认知的史观**:传统“儒释对立”叙事被置换为“对话共生”,展现中古文明的包容性智慧。
2. **方法论启示**:跨文本(佛典与经注)、跨领域(思想史与政治史)的研究路径,为当代人文研究提供镜鉴。
3. **现实映照**:北朝佛教与经学的互动,提示当代文明对话需超越“体用之争”,在具体实践中寻找融合之道。

---

**参考资料来源**
[1] 《日新新书系列 | 陈超〈明伦弘愿:北朝佛教与经学交涉研究〉》
[7] 《论南北朝时期佛教与经学的相互渗透——焦桂美》
[8] 《汤用彤对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思想脉络的疏寻》

上一篇竹窗随笔下一篇影尘回忆录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