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融融和应: 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

破局与共生:民国汉藏佛教交流中的文化自觉与民族使命
——解读《融融和应》中的历史密码

一、核心思想:文化纽带背后的民族共同体建构
《融融和应: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聚焦1912-1949年间汉藏佛教界的互动史,揭示两大核心命题:**宗教的文化超越性如何突破政治壁垒**,以及**佛教复兴运动如何成为民族认同的黏合剂**[1][7]。作者王海燕通过大量档案文献,论证汉藏僧侣以“佛法无界”的理念突破地缘隔阂,在寺院教育、经典互译、僧团改革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最终形成“以教促政”的特殊历史景观[3][10]。

---

二、内容架构:五维透视下的交流图谱
1. 历史基因:唐至清代的交流积淀(20%)
- 吐蕃时期的译经传统与元明宫廷的密教传播
- 清代金瓶掣签制度对宗教权威的双向塑造

2. 时代裂变:民国佛教的自我革新(30%)
- 太虚大师“人间佛教”运动对藏传密法的吸收
- 汉地僧伽制度改革中的藏式戒律借鉴
- **政策杠杆**:蒙藏教育计划与《补助汉藏僧侣游学规则》的催化作用[3][8]

3. 人物志:跨越雪域与中原的使者(25%)
- **白普仁喇嘛**在内地的“时轮金刚法会”弘法实践[4]
- 汉僧大勇、法尊的入藏求法对显密融合的推动
- 九世班禅与汉地政教界的战略互动[9]

4. 知识生产:佛学研究的范式转型(15%)
- 支那内学院与汉藏教理院的对比研究
- 《藏文大藏经》汉译工程的方法论突破

5. 历史隐喻:宗教交流的政治投射(10%)
- 佛教团体在康藏纠纷中的调停角色
- 抗日救亡运动中汉藏僧侣的联合行动[8]

---

三、经典洞见:照亮历史的智性之光
> “当政治纽带松驰时,文化经络反而显现出更强的生命力”——第七章《超越地缘的佛法对话》[7]
> “汉藏僧侣的经卷交换不仅是文本的流转,更是文明基因的双向转录”——第五章《经典互译中的知识重构》[10]
> “民国佛教的复兴本质上是一场借助藏传密法完成的自我救赎”——第二章《汉地僧伽制度的嬗变》[3]

---

四、多维启示:当代视野下的重估价值
1. 文化动力学视角
- **边缘突破中心**:边疆宗教力量对主流文化的反向滋养
- **双重祛魅**:破除“密教神秘主义”与“汉传佛教衰败论”的认知偏见

2. 民族国家建构启示
- 宗教认同与国族认同的耦合机制
- 非官方渠道在外交僵局中的破冰价值

3. 现代性转型镜鉴
- 传统宗教如何创造性转化现代教育体系
- 跨文明对话中的“阐释性妥协”策略

---

五、学界评价与阅读价值
- **喜饶尼玛**(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本书填补了民国宗教史研究的结构性空白,为理解边疆-中央关系提供了文化维度。”
- **王川**(四川师范大学学者):“作者成功解构了‘政治疏离必然导致文化隔绝’的线性史观,揭示出更复杂的历史动力学。”[8]

---

[参考资料来源]
[1] 《融融和应: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图书信息
[3] 民国时期推进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的政策因素
[4] 民国时期白普仁喇嘛与多杰觉拔格西在内地弘法及影响
[7] 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
[8] 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流传
[9] 班禅大师与民国时期汉藏文化交流
[10] 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学位论文)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