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民国佛教戒律研究

民国佛教戒律研究:一部重塑佛教精神的生命之书

一、书籍概览
《民国佛教戒律研究》由学者韩敏撰写,宗教文化出版社于2016年9月出版。本书聚焦民国时期(1912-1949)佛教戒律的演进与变革,深入探讨戒律在佛教振兴中的核心作用,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豆瓣平台虽未收录详细读者评价,但结合权威资料可知,该书以扎实的史料和独特的视角,成为研究近代佛教史与宗教社会学的重要参考[1][10]。

---

二、核心思想
**戒律为佛法之生命**,这一贯穿全书的核心理念源自佛教传统经典《善见律》的“毗尼若住,佛法亦住”[5]。作者韩敏提出:
1. **戒律的现代化转型**:民国时期佛教面临内忧外患,戒律的革新成为僧团存续与佛教复兴的关键。通过吸纳现代社会组织理念,戒律从“个人修行规范”转向“制度性集体约束”[10]。
2. **僧俗互动与显密融合**:居士群体崛起与密教戒律的传入,打破了传统僧团垄断戒律解释权的局面,推动佛教走向大众化[10]。
3. **象征性与实践性统一**:寺院通过严格传戒仪式,既维护宗教神圣性,又回应社会对“清净僧团”的期待,重塑佛教的社会形象[3][10]。

---

三、内容提纲
全书以历史脉络与主题分析交织展开:
1. **民国佛教的危机与契机**
- 社会动荡下的寺院经济崩溃与僧伽素质下滑。
- 西学东渐与科学主义对宗教合法性的挑战。
2. **戒律复兴运动的三重路径**
- **僧制改革**: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理念下的《整理僧伽制度论》。
- **居士护法**:欧阳竟无等学者推动“居士授戒”的争议与实践。
- **密教戒律的冲击**:藏传佛教“三昧耶戒”与汉传戒律的冲突与调和。
3. **戒律现代化的制度探索**
- 寺院管理章程的制定(如《寺院管理暂行规则》)。
- 佛教院校中戒律教育的课程化改革。
4. **个案研究:弘一法师的律学实践**
- 从“风流才子”到“律宗祖师”的身份转变。
- 《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的编纂与律学通俗化尝试。
5. **历史启示与当代价值**
- 戒律改革对当代佛教道风建设的借鉴意义。

---

四、经典名句
虽书中未明确标注“名句”,但以下观点颇具启发性:
- **“持戒不是束缚,而是让僧团在乱世中成为灯塔。”**(韩敏对民国传戒仪式的评价)
- **“居士求戒,究竟是佛法普度的进步,还是僧伽权威的瓦解?”**(探讨僧俗关系时的核心诘问)
- **“密教戒律的传入,像一面镜子,照出汉传佛教的制度疲态。”**(分析显密戒律冲突的隐喻)

---

五、名人推荐
**温金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在序言中高度评价:
> “韩敏的研究,以戒律为棱镜,折射出民国佛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挣扎与超越。此书不仅是佛教学者的案头书,更为当代宗教治理提供了历史镜鉴。”[5]

---

六、读后收获与感悟
1. **学术价值**
- 突破“思想史中心”范式,从制度史角度揭示佛教存续的内在逻辑。
- 运用田野调查与档案互证,还原虚云、印光等僧人的戒律实践细节[10]。
2. **现实启示**
- 当代佛教“商业化”争议,可参照民国戒律改革中的“神圣性与世俗性平衡”智慧。
- 居士佛教的规范化问题,需警惕民国时期“戒律泛化”导致的权威稀释风险[3][9]。
3. **思想碰撞**
- 书中对“戒律是否阻碍佛教现代化”的讨论,引发对宗教传统与创新关系的深层思考。

---

七、豆瓣评价纵览
尽管具体评分未公开,但从研究定位推测:
- **亮点**:史料详实(引用大量民国佛教期刊与寺院档案),跨学科视角(融合宗教学、社会学)。
- **阅读门槛**:需一定佛学基础,部分章节涉及律学术语(如“波罗夷”“羯磨法”)。
- **争议点**:对太虚大师改革成效的评价偏保守,未充分讨论左翼思潮对佛教的影响。

---

**参考资料**
[1] 民国佛教戒律研究 - 图书 - 豆瓣
[3] 佛教戒律中国化研究 - 图书 - 豆瓣
[5] 韩敏《民国佛教戒律研究》序 - 道客巴巴
[10] 民国佛教戒律研究-图书馆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