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唐代文学与佛教

唐代文学与佛教:一场思想与诗意的千年对话

核心思想
《唐代文学与佛教》是孙昌武先生的重要学术著作,首次出版于1985年,2025年新版修订增补后更趋完善。全书以唐代文学与佛教的互动为核心,揭示佛教思想如何渗透文人精神世界,并深刻影响文学创作与思潮演变。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三点:
1. **佛教推动文学革新**:唐代“古文运动”表面排斥佛老,实则受佛教逻辑思辨影响,推动散文从骈俪转向理性表达[1]。
2. **儒释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以柳宗元“统合儒释”为代表,展现中唐文人调和儒学入世精神与佛教心性哲学的尝试[1][5]。
3. **诗禅互证的审美境界**:王维、白居易等诗人将佛教空寂观、无常观融入诗歌,形成“诗中有禅”的美学范式[1]。

---

内容提纲
一、唐代“古文运动”与佛教的深层关联
- 分析韩愈“辟佛”表象下的逻辑训练:其“文以载道”的严密论证受佛教因明学启发[1][4]。
- 柳宗元以佛教“中观”思维突破儒学桎梏,为古文注入思辨深度[1][8]。

二、文人的佛教信仰与思想张力
1. **韩愈的矛盾**:激烈反佛却与僧人交游,反映士大夫阶层对佛教既排斥又依赖的复杂心态[1]。
2. **柳宗元的调和**:提出“统合儒释”,主张以儒学为体、佛学为用,为宋明理学“三教合一”奠基[1][5][9]。
3. **白居易的实践**:“居士”生活态度融合佛教无常观与儒家乐天精神,形成“中隐”处世哲学[1]。

三、诗僧群体与佛教诗学的成熟
- 皎然《诗式》以禅悟论诗,提出“取境”“神诣”等概念,奠定禅诗批评体系[1]。
- 唐五代诗僧(如寒山、贯休)以白话入诗,推动诗歌通俗化与哲理化[1]。

四、个案研究:王维的禅意美学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等诗句,体现“以寂照观物”的禅宗思维[1]。
- 辋川别业的空间营造,映射“即色明空”的华严境界[1]。

---

经典名句(摘自书中案例)
- **柳宗元**:“真乘法印,与儒典并用。”(《送文畅上人序》)[1][2]
- **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 **白居易**:“大抵心安即是家。”(《种桃杏》)
- **皎然**:“诗人造极之旨,必在神诣。”(《诗式》)

---

名人推荐
- **陈寅恪**曾言:“佛教融入华夏文化最深者,莫过于唐代文学。”本书可视为此论断的详实注脚。
- **豆瓣读者评价**:“孙昌武以史料为经、文本为纬,既见思想交锋的锐度,亦有诗意流淌的温度。”

---

读这本书的收获与感悟
1. **破除二元对立**:韩愈的“辟佛”与柳宗元的“统合”,实为儒释互鉴的一体两面。佛教的思辨性补足了儒学的实践性,而儒家的伦理观规训了佛教的虚无倾向[1][5]。
2. **重审文学史脉络**:唐代文学并非单向受佛教影响,诗僧的创作、文人的佛理诗,反向推动佛教中国化与世俗化[1]。
3. **当代启示**:唐代文人在多元文化中的包容与创新,为今人处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关系提供镜鉴。

---

[1] 《唐代文学与佛教》(孙昌武文集修订版)
[5] 柳宗元“统合儒释”思想及其对程朱理学的开启作用
[8] 论柳宗元与儒学复兴
[9] 柳宗元:唐宋思想转型与宋明儒学复兴的先驱

(全文约1480字)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