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琳琅萃珍: 唐宋元明清典籍特展

典籍之美:穿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读《琳琅萃珍——唐宋元明清典籍特展》

一、核心思想:重塑古籍的「珍宝观」
《琳琅萃珍》一书以2024年杭州奥莱美术馆同名特展为蓝本,由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翁连溪与奥莱美术馆馆长金亮联合主编。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三点:
1. **书籍作为艺术**:突破传统将古籍视为“阅读载体”的局限,强调典籍的造型、装帧、材质等美学价值,如敦煌刻本《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的刀法雄浑,西夏活字本的工艺精巧[1][5]。
2. **书籍承载文明**:通过唐宋至明清的典籍流变,展现中国印刷史、文字史与思想史的演进脉络,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巨作对中华文脉的昭彰[1][8]。
3. **珍宝观念的回归**:倡导对古籍的珍视与保护,如范景中所言:“无论公藏私藏,精心爱护承载文明的古物,方能传承文明之魂。”[9]

---

二、内容提纲:四大板块勾勒典籍千年史
全书以特展的四个主题板块为纲,层层递进:

1. **印古烁今:写本与印刷的巅峰之作**
- **六朝写经残卷**:吐鲁番出土的东晋至南北朝写本,字体朴厚,片纸弥珍,见证早期书法艺术与佛教传播[1][5]。
- **宋版书标杆**:如《东莱吕太史文集》的刻工精良,印证“一页宋版一两金”的收藏界共识[1][8]。
- **海外回归珍本**:《永乐大典》等典籍的回归,凸显中华文化的向心力[1]。

2. **流略书籍之史:技术革新与形制演变**
- **印刷技术史**:从五代敦煌捺印本到明清套印本,展现雕版、活字等技术革新[5][8]。
- **装帧艺术史**:梵夹装、经折装、线装等形式的对比,揭示古籍保护与审美的双重智慧[5][8]。

3. **昭彰书籍之魂:典籍中的思想与信仰**
- **宗教典籍**:如北宋沉檀墨书《金刚经》,以香料研墨书写,彰显信仰的极致虔诚[5][10]。
- **宫廷文献**:清代羊脑笺泥金写本,体现皇家对典籍的尊崇与工艺追求[5]。

4. **书籍之为艺术:跨界影响与文化对话**
- **姑苏版画**:清代苏州木版画对日本浮世绘的启发,印证中华艺术的世界性影响[6][10]。
- **多文种典籍**:梵文、西夏文、满文等典籍同展,呈现中华文明的多元包容[8]。

---

三、经典名句:古籍中的隽永箴言
- **“素文珍藏”题跋**:“残卷虽碎,犹见佛心;片纸孤本,可窥天下。”[7]
- **范景中评宋版书**:“宋刻之精,非止于工;其字如人,筋骨血肉皆备。”[9]
- **策展人金亮**:“在美术馆里,典籍应如雕塑般被凝视——因其本身就是文明凝固的形态。”[1]

---

四、名人推荐:学界与艺术界的赞誉
- **范景中(中国美院教授)**:“此展填补了‘书籍之为艺术’的理论空白,让珍宝观念重回公众视野。”[9]
- **荣新江(北大教授)**:“‘素文珍藏’的揭秘,为西域文书研究提供了关键线索。”[2][7]
- **陈红彦(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民间收藏与公藏机构的合作,为古籍保护开辟了新范式。”[8]

---

五、收获与感悟:在典籍中照见文明
1. **重识古籍价值**:从“阅读工具”到“文明珍宝”的认知转变,如西夏活字本改写印刷史定论[5][8]。
2. **感悟匠人精神**:古人以沉檀研墨、羊脑制笺的极致工艺,启示当代对传统的敬畏[5][10]。
3. **文化认同重构**:通过多文种典籍与姑苏版画的跨界影响,重新理解中华文明的全球性贡献[6][8]。

---

[1] 《琳琅萃珍——唐宋元明清典籍特展》——展示书籍之美...-手机网易网
[5] 在泛黄的典籍中看见历史的厚重-杭州新闻中心-杭州网
[6] “姑苏版”的吉祥审美与历史印记
[7] 揭秘“素文珍藏”:探寻琳琅萃珍背后的文物故事-手机搜狐网
[8] 琳琅萃珍映千年,古籍风华耀之江!“琳琅萃珍
[9] 胡洪侠|“书籍之为珍宝”-360个人图书馆
[10] J调de华丽的旅行笔记-马蜂窝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