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The Nationalization of Hindu Traditions Bharatendu Harishchandra and Nineteenth-century Banaras

19世纪贝拿勒斯的印度教民族化:一位知识分子的觉醒如何重塑传统?

一、核心思想:重构传统以对抗殖民现代性
《The Nationalization of Hindu Traditions: Bharatendu Harishchandra and Nineteenth-century Banaras》是印度学者Vasudha Dalmia对19世纪北印度文化转型的深度研究。全书聚焦于"印度现代戏剧之父"巴拉滕杜·哈里什昌德拉(Bharatendu Harishchandra)在圣城贝拿勒斯(今瓦拉纳西)的文化实践,揭示了一个关键命题:**印度教传统并非静态延续的遗产,而是在殖民语境下被知识分子主动重构的文化工具**[[5]](ref5)。

通过分析哈里什昌德拉的戏剧创作、报刊编辑、宗教改革等活动,作者指出:19世纪印度知识分子在遭遇西方现代性冲击时,并未简单模仿或全盘否定传统,而是通过**选择性复兴古典元素**与**创造性转化地方实践**,将印度教塑造成具有民族凝聚力的符号系统。这种"传统的发明"既区别于激进改革派的西化主张,也不同于保守主义者的原教旨倾向,开辟出第三条文化民族主义道路。

二、内容架构:四维透视文化转型
1. 殖民现代性的双重夹击(1840-1870)
- **印刷资本主义的崛起**:英语教育体系催生新型知识阶层,地方语言出版物成为文化战场
- **考古东方学的凝视**:英国学者对印度古籍的"科学化"研究,反而激发本土知识分子的阐释焦虑
- **传教活动的威胁**:基督教在贝拿勒斯的渗透,迫使印度教精英重新定义信仰边界

2. 哈里什昌德拉的三重身份
- **剧作家**:将梵语戏剧传统改造为印地语世俗剧场,《黑暗之镜》等作品暗喻殖民统治的文化暴力
- **报刊编辑**:通过《哈里什昌德拉杂志》构建"想象的共同体",标准化印地语书写规范
- **宗教改革者**:组织恒河沐浴节等公共仪式,将地方性信仰实践升华为民族象征

3. 传统要素的创造性转化
- **神话的重写**:在《那拉达的诅咒》中赋予神话人物现代民族主义特质
- **朝圣的空间政治**:将贝拿勒斯从区域性圣城塑造为全印度精神首都
- **种姓话语的调适**:在维护婆罗门权威的同时,吸纳商人阶层进入文化领导集团

4. 文化民族主义的悖论
- **本土性与现代性的张力**:采用西方戏剧形式传播印度教价值观
- **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冲突**:将北印度文化模式包装为全民族传统
- **精英主义与大众动员的落差**:知识分子的文化建构与民众实际信仰存在断层

三、思想火花:穿透时空的智性对话
书中虽未直接收录哈里什昌德拉的语录,但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词极具启示性:
- **"传统不是继承来的斗篷,而是编织中的锦缎"**——暗示文化认同的动态建构性
- **"我们的恒河既要洗净灵魂,也要滋养思想"**——展现物质实践与精神象征的融合策略
- **"在英语的镜子里,我们终于看清了自己的面容"**——揭示殖民者话语如何反向催化自我认知

四、推荐理由:解码现代印度的文化基因
1. **方法论创新**:突破"传统-现代"二元对立,展现文化转型的复杂网络
2. **微观史典范**:以个人命运折射时代巨变,哈里什昌德拉的个案具有典型性
3. **现实关照**:为理解当代印度教民族主义提供历史纵深,如现行"印度教特性"(Hindutva)政策可追溯至19世纪的文化工程[[2]](ref2)

五、阅读启示:文化重构的永恒命题
1. **传统的可塑性**:所谓"古老传统"往往包含着当下的政治诉求,如贝拿勒斯的朝圣仪式被重新编码为民族认同符号[[5]](ref5)
2. **知识分子的双重性**:文化精英既是传统的解构者,也是新叙事的建构者,这种悖论角色在全球化时代依然存在
3. **地方经验的普适性**:贝拿勒斯的个案启示我们:任何文化复兴运动都需完成"在地化"与"普遍化"的辩证统一

---

**参考资料**
[[5]](ref5) Vasudha Dalmia, The Nationalization of Hindu Traditions. Bharatendu Harishchandra and Nineteenth-Century Banaras.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