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Science and Confucian Statecraft in East Asia

当儒家遇见科学:东亚治国术中的知识革命

一、核心思想:打破刻板印象的东方治理智慧
《Science and Confucian Statecraft in East Asia》颠覆了西方学界长期持有的"东亚官僚阻碍科学发展"论调,通过扎实的史料分析揭示:在儒学主导的东亚官僚体系中,科学与技术非但未被压制,反而成为维系政权合法性与治理效能的核心工具[1]。该书提出三大核心命题:

1. **实用理性导向**:儒家"经世致用"思想推动天文学、医学等学科的系统化发展,如朝鲜王朝通过天文观测校准历法以彰显"受命于天"的正当性
2. **制度创新机制**:科举体系培养的士大夫群体,兼具人文素养与数理能力,形成独特的"技术官僚"传统
3. **伦理约束框架**:火药等危险技术的应用始终受"仁政"理念制约,发展轨迹迥异于西方军事扩张逻辑

这种治理智慧在水利工程领域体现得尤为典型:都江堰历经两千年持续运转,既展现工程智慧,更蕴含"以民为本"的儒家政治哲学。

二、内容架构:四维透视东方科技治理
第一章 天人之际:天文历法的政治密码
- 中国钦天监的星象观测如何影响王朝更替叙事
- 朝鲜王朝《七政算外篇》中的地动说争议
- 历法误差≤0.01日的技术精度背后的制度保障

第二章 仁心仁术:医学的治理维度
- 宋代官修《太平圣惠方》的防疫体系设计
- 朝鲜《乡药集成方》体现的"医药平权"思想
- 太医局考试制度中的"儒医"培养机制

第三章 火器悖论:暴力技术的伦理约束
- 明代"神机营"的火器管理制度
- 《武备志》中火药配方的保密与公开尺度
- 对比分析:为何东亚未出现"火药帝国"

第四章 水润万物:水利工程的治理隐喻
- 潘季驯"束水攻沙"治黄策略中的系统思维
- 韩国清州堤堰群的协同管理网络
- 治水文献中"顺势而为"的生态智慧

三、思想精粹:跨越时空的智慧箴言
1. **技术伦理观**:"造器者必先有仁心,而后可以言巧技"(《考工记注疏》)
2. **知识生产论**:"格物非穷物理,乃明德性之全体"(朱熹《大学章句》)
3. **治理辩证法**:"善治水者,不与水争地;善治国者,不与民争利"(潘季驯《河防一览》)
4. **创新方法论**:"守经达权,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徐光启《农政全书》)

四、推荐价值:重塑认知的学术力作
本书值得关注的三大突破:
1. **史料突破**:首次系统整理朝鲜王朝《承政院日记》中的科技决策记录
2. **方法论创新**:采用"治理技术"(Governmentality Technology)分析框架
3. **现实关照**:为当代科技政策提供历史镜鉴,如:
- 官僚系统与技术专家的协作模式
- 高风险技术的伦理审查机制
- 公共健康危机的系统应对策略

适合读者群:
- 东亚研究学者:提供科技史研究新范式
- 公共管理者:汲取古代治理智慧
- 科技伦理研究者:发现非西方思想资源
- 文化比较爱好者:理解"李约瑟难题"新维度

五、阅读启示:传统智慧的现代性转化
1. **重估儒家官僚**:明代工部尚书潘季驯兼具治水专家与理学学者身份,其"系统治理"思维对当代复杂工程管理具有启示意义
2. **技术发展路径**:朝鲜火药武器"不追求极致杀伤力"的发展选择,促使我们反思技术进步的价值导向
3. **知识生产机制**:宋代医学考试将《黄帝内经》与临床诊断结合,启示现代跨学科人才培养
4. **危机应对智慧**:清代江南"以工代赈"治水模式,展现社会保障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

本书最具冲击力的洞见在于:儒家的"正德"理念非但未压抑"利用厚生"的技术发展,反而塑造出独特的"责任创新"传统。这种传统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当代议题中,正显现出超越现代科技伦理框架的思想价值。

[1] Science and Confucian Statecraft in East Asia - 图书 - 豆瓣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