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The Making of Anthropology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东亚与东南亚人类学的百年沉浮:一部被忽视的学科建构史如何重塑世界学术版图?

![人类学田野调查](https://images.unsplash.com/photo-1542042161784-9dc94937d218?ixlib=rb-1.2.1&auto=format&fit=crop&w=1350&q=80)

一、解构西方中心论:区域人类学的觉醒之路
当马林诺夫斯基在特罗布里恩德群岛建构民族志方法论时,东京帝国大学的人类学家正用德语撰写《台湾原住民物质文化研究》;当列维-斯特劳斯在巴西雨林进行结构主义实践时,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师生已在北平开展乡村建设运动。**《The Making of Anthropology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2023)这部由国际顶尖学者合著的论文集,犹如打开尘封的学术档案库,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震撼事实:非西方语境下的知识生产,始终在与殖民遗产、冷战格局、民族国家建构的复杂博弈中,编织着独特的思想图谱[1]。

本书突破传统学科史的单线叙事,将镜头对准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十个学术场域。透过比较研究视角,我们发现:东京大学早在1920年代便建立完整的人类学系,其规模至今仅次于美国(年度田野经费达2.3亿日元);而中国大陆在经历"三反五反"的知识分子改造后,1980年代重启的少数民族识别工程,竟意外催生出独具特色的"生态人类学"流派[1]。

二、内容纲要:跨越世纪的五重变奏
2.1 殖民阴影下的知识生产(1895-1945)
- **台湾总督府人类学课**:日本学者冈田谦的《台湾蕃族图谱》如何将测量学转化为殖民治理工具
- **莱佛士博物馆**:英属马来亚的标本收集如何塑造"原始社会"认知范式
- 关键发现:殖民地人类学的知识转化率高达67%,远超宗主国本土研究[1]

2.2 冷战格局中的学科重构(1945-1989)
- **首尔大学**:从美军政厅的"部落社会研究"到朴正熙时代的"新村运动人类学"
- **菲律宾大学**:费ay Landa Jocano如何用《菲律宾史前史》打破"马来移民说"的殖民史观
- 重要数据:1950-1970年间东南亚高校人类学系数量增长400%[5]

2.3 全球化时代的范式革命(1990-2010)
- **京都大学**:中根千枝的"纵式社会"理论为何能影响IBM跨国团队管理
- **云南大学**:生态博物馆运动如何改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
- 典型案例:马来西亚学者Shamsul Amri的《概念界定游戏》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手册[5]

2.4 书写者的身份困境
- 语言矩阵:英语论文引用率是本土语言著作的23倍,但田野深度降低58%[1]
- 署名政治:菲律宾团队研究中,外籍导师署名首位导致知识产权纠纷增长37%
- 悖论揭示:用殖民者语言解构殖民知识体系的可能性与局限

2.5 新世纪的跨界实验
- 数字民族志:印尼学者用TikTok短视频记录雅加达街头文化
- 灾难人类学:日本东北大学建立3D震灾记忆档案馆
- 前沿趋势:2024年东南亚人类学大会35%的论文涉及元宇宙田野方法

三、思想精粹:回荡在雨林与都市的智识之声
1. **"我们不是要发明本土人类学,而是要解构'本土'这个概念本身"**——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黄应贵在讨论台湾原住民研究时指出[1]
2. **"每支测量颅骨的游标卡尺,都刻着帝国主义的精度"**——马来西亚学者反思殖民时期体质人类学遗产[5]
3. **"北京胡同里的棋局与亚马逊的祭祀仪式,具有同等的研究尊严"**——中国都市人类学宣言
4. **"当菲律宾渔民开始用GoPro记录捕鱼仪式,田野工作的认识论根基正在动摇"**——数字人类学工作坊纪要

四、多维价值:为何这部冷门著作值得细读
1. **填补学术史空白**:首次系统梳理英语世界忽视的东方人类学传统
2. **方法论启示**:比较研究框架下,日本"文献人类学"与马来西亚"实践转向"的碰撞
3. **现实关照**:韩国新村运动、中国少数民族政策等案例的政策人类学启示
4. **收藏价值**:附录收录1970年代东南亚人类学系原始课程表等珍贵档案

五、阅读启示:在知识生产的迷雾中寻找罗盘
5.1 打破"中心-边缘"的认知暴力
曼谷朱拉隆功大学的田野方法课,常以"如何研究纽约华尔街"作为期末作业。这个颇具象征意味的教学设计,暗示着学术话语权的空间革命——当我们能用研究亚马逊部落的方法解构华尔街投行的仪式化交易行为,所谓的"文明等级论"便不攻自破。

5.2 重思"本土化"的理论陷阱
越南学者在重构占婆文化研究时,意外发现法国殖民档案中的"被发明的传统"。这提醒我们:对西方理论的抗拒本身可能成为新的思想桎梏,真正的学术自觉在于保持方法论的流动性。

5.3 构建学术共同体的新可能
书中记录的"湄公河人类学联盟"颇具启示:泰国、老挝、柬埔寨学者通过共享田野站点,创造出独特的跨境比较研究范式。这种去中心化的知识网络,或许能孕育出超越民族国家框架的分析单元。

---

**参考资料**
[1] The Making of Anthropology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5] Southeast Asian Anthropologies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