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知识的秩序与环流: 甲午战争早期史叙的知识史考

甲午战争史的另一面:知识如何塑造我们的历史记忆?

一、颠覆性视角:当知识史与战争史相遇
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孙青的《知识的秩序与环流:甲午战争早期史叙的知识史考》(2024)打破了传统甲午战争研究的叙事框架。不同于聚焦战役细节或政治博弈的著作,本书将镜头对准了**战争知识的生成与全球流转**,揭示了1894-1920年间中、日、西方在甲午战争叙事上的激烈话语权争夺[1][2]。

作者提出两大核心命题:
1. **历史书写本身就是权力博弈场**:清廷通过官方修史机制(如《清实录》《东华录》)将战争叙事纳入王朝正统性建构,而日本则借助《日清战争实记》等出版物塑造“文明战胜野蛮”的殖民话语[1]。
2. **知识环流重构东亚秩序**:欧美传教士编写的《万国公报》战事报道、李鸿章幕僚罗丰禄的英文版《中日战纪》,共同构成了跨语境的“知识环流网”,直接影响了近代国际法体系下的战争责任认定[2]。

---

二、知识生产的“三重战场”
(一)清王朝的修史困局
- **官僚系统的叙事困境**:战时奏折、塘报等行政文书被直接转化为《剿平粤匪方略》式战史,暴露了传统史官制度面对现代战争的失语[1]
- **民间叙事的突围**:王炳耀《中日战辑》私修史书通过上海租界印刷网络传播,其“败因分析”章节直言“官场腐败甚于枪炮不利”,引发清廷查禁[1]

(二)日本的“知识殖民”工程
- 参谋本部《日清战役统计表》以数据可视化手段强化“科学战胜玄学”叙事
- 竹添进一郎《栈云峡雨日记》通过文学化描写,将黄海海战塑造为“樱花精神战胜龙图腾”的文明史诗[2]

(三)西学东渐中的认知革命
- 丁韪良《中西战纪》首创“战争指数”概念,用GDP、铁路里程等量化指标解构战争胜负
- 李提摩太在《泰晤士报》发文揭示:“日本每发1炮弹消耗的知识量,相当于清军一个营的年度教育投入”[1]

---

三、穿透时空的智识启示
? 经典论断摘粹
1. **“战史编纂权是最隐秘的战争战利品”**(第二章第三节)
2. **“上海墨海书局印刷机的油墨味,比大沽炮台的硝烟更早预示了王朝的终结”**(第三章导言)
3. **“当东乡平八郎的望远镜对上李鸿章的眼花镜,两种知识体系已在黄海决出胜负”**(跨文化分析章)

? 当代启示录
1. **警惕“数据殖民主义”**:本书揭示的统计表格战争,在今日演变为算法推荐下的认知操控
2. **多重叙事解构霸权**:作者复原朝鲜《承政院日记》、越南使臣战事诗的努力,为破解单极历史观提供方法论
3. **知识考古的现实意义**:当前中日韩教科书争议、南海史料博弈,均可溯源至本书研究的“知识秩序建构期”

---

四、为何这部学术著作值得细读?
1. **史料开掘的革命性**:首次系统运用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战史编纂所文书”、英美海军档案中的战地记者手稿
2. **方法论创新**:开创“文书流转拓扑分析法”,将奏折批红流程可视化,揭示清廷决策迟滞的深层机制
3. **跨界对话能力**:书中对《点石斋画报》战事版画的知识谱系考察,为艺术史研究开辟新径[2]

---

**参考文献**
[1] 知识的秩序与环流:甲午战争早期史叙的知识史考-手机搜狐网
[2] 朱梦中评《知识的秩序与环流》|战争史与知识史的“联姻”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