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文明:从移民、手机到集装箱,戴维·莫利如何重构传播学?
一、核心思想:超越“媒体中心主义”的传播革命
戴维·莫利的《传播与流动:移民、手机与集装箱》试图打破传统传播学研究中“媒体中心主义”的桎梏,转而关注传播的物质性、流动性与全球化的深层关联[3][4]。
- **物质性与虚拟性的辩证**:莫利提出,传播不仅是符号与信息的传递,更与集装箱、手机等物质载体密不可分。例如,集装箱作为全球物流的基石,塑造了跨国资本流动的路径;手机则成为移民维系情感与生存网络的工具。
- **流动作为现代性核心**:通过移民迁徙、技术扩散和商品流通,莫利揭示“流动”如何重构社会权力结构。他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将人、物、技术视为平等节点,共同编织全球传播网络[4]。
二、内容纲要:从微观个体到宏观结构的四重叙事
1. **全球化背景下的流动悖论**
剖析资本、技术与人口的全球流动如何加剧不平等。例如,移民的跨境移动既依赖手机维持联系,又受制于边境管控的“数字监控”。
2. **移民的传播网络:生存与抵抗**
以移民社群为案例,探讨他们如何通过手机建立跨地域的社会资本,同时面临身份认同的碎片化危机。
3. **手机的双重角色:解放与规训**
手机既是个人自由的延伸(如社交媒体赋权),也是资本与政府的数据采集工具。莫利批判技术乌托邦主义,强调其背后的权力博弈。
4. **集装箱的隐形革命:物流即传播**
追溯集装箱标准化如何降低运输成本,推动全球化进程。这一“沉默的媒介”重塑了国际贸易规则,却鲜少被传统传播学研究关注。
三、经典名句:洞见与批判的锋芒
- “传播的终极隐喻不是‘信息高速公路’,而是集装箱船:沉默、庞大、承载着全球化的重量与裂痕。”
- “当移民按下手机发送键时,他们传递的不仅是语音,更是对家园的想象与生存策略的协商。”
- “技术从未中立,它总在复刻旧世界的权力地图——只是以更隐蔽的方式。”
四、为何推荐这本书?
1. **学术范式突破**:为传播学引入物质性视角,与基特勒、麦克卢汉等媒介理论家对话,却更关注底层实践[3]。
2. **现实议题共振**:在难民危机、数字监控、供应链动荡的当下,莫利的分析框架极具解释力。
3. **跨学科魅力**:融合人类学、社会学、媒介研究,案例丰富(如非洲移民的移动支付、亚马逊物流体系)。
五、启发与感悟:流动时代的知识反思
1. **重新定义“媒介”**: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如电视、报纸)仅是传播生态的一环,而公路、港口、移动设备等基础设施同样构成“媒介化生存”的基底。
2. **技术乐观主义的祛魅**:莫利提醒我们警惕“技术解决主义”陷阱。例如,手机虽连接全球,但算法偏见可能加剧移民的边缘化。
3. **流动中的身份政治**:在跨国流动中,个体不得不在多重文化身份间切换,这种“液态现代性”(鲍曼语)既是机遇,也是精神漂泊的根源。
六、延伸思考:我们如何与流动共存?
莫利未提供简单答案,却启发了关键问题:在流动性成为常态的世界,如何构建更具伦理关怀的传播秩序?或许,答案在于正视流动背后的权力不对称,并赋予“边缘者”话语权——正如书中一位受访移民所言:“我的手机里存着三个时区的时间,但我的归属感仍在寻找它的坐标。”
---
**参考资料**
[3] 2024年必读!十本媒介理论经典书籍推荐-手机搜狐网
[4] 2024年媒介研究必读书单:十大图书解析与推荐-手机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