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中国古代哲学(上下): 中国古代哲学

解码千年智慧:方立天《中国古代哲学(上下)》的哲思之旅

一、核心思想:融贯古今的哲学智慧
《中国古代哲学(上下)》作为方立天文集的第九卷,以系统性的学术视角梳理了从先秦至明清的哲学思想脉络。作者以“名实关系”为切入点[2],揭示了中国哲学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深层探讨。书中强调三大核心命题:
1. **名实之辨**:围绕概念(名)与客观实在(实)的辩证关系,剖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思想交锋[2]。
2. **天人合一**:贯通儒家“仁义礼智”、道家“道法自然”、佛家“缘起性空”的宇宙观与人生观。
3. **知行合一**:通过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对比,展现实践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中的特殊地位。

二、内容架构:五维透视哲学长河
(上卷)思想源流篇
- **先秦诸子争鸣**:以孔孟伦理哲学、老庄自然哲学、墨家逻辑学为骨架
- **两汉经学体系**: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与王充元气自然说的碰撞
- **魏晋玄学思辨**:以郭象《庄子注》为例,解构“有无之辨”

(下卷)体系嬗变篇
- **隋唐佛学中国化**:天台宗“一念三千”与禅宗“顿悟成佛”的本土化改造
- **宋明理学集成**:朱熹“理气论”与王阳明“心即理”的范式革命
- **明清实学转向**: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政治哲学突破

三、思想精粹:照亮古今的智慧火种
书中精选的哲学命题彰显永恒价值:
>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系辞》)
方立天解读为:中国古代哲学始终在抽象原理(道)与具体实践(器)之间保持动态平衡[2]。

>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作者指出这是中国哲学"整体性思维"的典型表达,直接影响后世生态哲学发展。

> **"格物致知"**(《大学》)
通过对比朱熹经验论解读与王阳明心学诠释,揭示认识论的双重路径。

四、学术价值与阅读启示
独特学术贡献
1. **学派关联性分析**:突破传统分期框架,揭示儒释道思想的渗透融合
2. **概念考古学方法**:对"气""理""心"等范畴进行语义学考辨
3. **现实关怀维度**:将"民本思想""和合文化"与当代社会治理对接

思想启迪
- **个人维度**:书中对"慎独""致良知"的剖析,为现代人精神修养提供路径
- **社会维度**:通过"大同理想"与"小康之道"的辩证,启发社会治理创新
- **文明维度**:以"和而不同"哲学破解当代文明冲突困局

五、阅读建议与适读群体
推荐阅读场景
- 哲学研究者:可作教学参考书,书中提供200 古籍文献索引
- 文化爱好者:每章附"思想地图",助读者建立时空坐标系
- 管理者群体:末章"传统智慧的现代转换"具实践指导价值

阅读策略
1. 初读者建议从下卷"核心命题解读"切入
2. 关注每章"关键概念辨析"专栏
3. 搭配《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对比阅读

---

**参考资料**
[2] 第1章 中国古代名实观(1)_中国古代哲学(方立天文集·第九卷)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