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Revisiting Women′s Cinema: Feminism, Socialism, and Mainstream Culture in Modern China

被遗忘的女性影像革命:中国社会主义电影如何重塑女权主义叙事?

一、颠覆认知的思想内核:重新定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在《Revisiting Women's Cinema》中,布朗大学教授王玲珍以手术刀般的学术锐利,剖开了当代中国女性主义发展的深层困境。本书最震撼的洞见在于:**我们可能完全误读了社会主义时期的女性影像实践**[1]。

作者指出,1950-1990年代的中国女性导演(如王苹、董克娜、张暖忻、黄蜀芹)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范式。这种范式既不同于西方冷战意识形态下的"受害者叙事",也区别于后第二波女性主义的精英文化倾向,而是将性别解放嵌入到国家独立、经济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建设的宏大叙事中[1]。这种"三位一体"的解放路径,在《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等经典作品中得到完美诠释——女性角色既是革命战士,又是情感主体。

二、解构与重构:全书内容纲要
1. 历史迷雾中的影像考古(1950s-1960s)
- 王苹《柳堡的故事》如何突破军事题材的情感禁区
- 董克娜《昆仑山上一棵草》中的边疆女性形象建构
- 被遮蔽的摄影机政治:制片厂制度下的创作博弈

2. 转型期的文化突围(1980s-1990s)
- 张暖忻《青春祭》对少数民族女性书写的范式转换
- 黄蜀芹《人·鬼·情》对戏曲程式与性别表演的解构
- 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作者电影生存策略

3. 理论范式的爆破与重建
- 批判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三大认知陷阱:
1. 冷战思维下的意识形态滤镜
2. 文化女性主义的本质主义倾向
3. 后毛时代知识分子的自我东方化
- 提出"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女性主义"新框架

三、振聋发聩的学术宣言
"当我们用后殖民理论解读《李双双》时,是否意识到自己正在重复东方主义的认知暴力?"[1] 这句诘问直指学术研究的立场危机。书中更提出:"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不是政治宣传的副产品,而是现代中国追求社会解放的实验性方案"——这个论断彻底改写了既有的研究范式。

四、多维度的阅读价值
给电影研究者的启示:
- 发现被忽视的"十七年电影"女性创作谱系
- 重估第四代导演中的女性先锋性

给性别研究者的方法论:
- 建立历史唯物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对话通道
- 警惕文化研究中的中产阶级趣味陷阱

给文化政策制定者的镜鉴:
- 主流文化如何成为性别平等的实践场域
- 跨国女性主义对话的平等姿态建构

五、超越文本的思想激荡
阅读本书如同经历一场认知地震:原以为熟悉的《青春祭》展现出全新的文化政治维度;被贴上"宣传工具"标签的早期革命电影,暴露出复杂的性别协商痕迹。最深刻的启发在于——**女性解放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社会议题**,它必须与阶级、国族、文化传统展开深度对话。

书中对黄蜀芹《人·鬼·情》(1987)的解读堪称典范。影片通过戏曲女演员扮演钟馗的身份转换,既解构了传统性别角色,又延续了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传统。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创作智慧,为当下陷入身份政治泥潭的女性主义提供了重要启示。

六、谁应该阅读这本书?
- 中国电影史研究者(提供颠覆性的史料体系)
- 比较女性主义学者(建立非西方理论范式)
- 文化政策研究者(理解主流媒体的性别维度)
- 后殖民理论批判者(获得东方视角的反思工具)

在MeToo运动面临全球性瓶颈的今天,王玲珍教授的这项研究犹如一剂清醒剂。它告诉我们:性别平等的实现路径,可能埋藏在我们急于否定的历史经验之中。当西方女性主义在文化表征层面停滞不前时,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影像实践,恰恰展示了将个体解放融入社会改造的另一种可能。

[1] 《Revisiting Women’s Cinema - 图书 - 豆瓣》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