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The Study of Change: Chemistry in China, 1840-1949

《The Study of Change》:一部化学史如何折射中国百年社会剧变?

一、为什么这本书值得一读?
《The Study of Change: Chemistry in China, 1840-1949》是美国学者以化学学科为切口,解构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独特学术著作。尽管豆瓣评论不足10人,但这部1991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冷门研究,却以「化学实验室里的显微镜」视角,带读者窥见晚清至民国科学本土化的鲜活样本[3]。

核心价值亮点
- **学科史与社会史交织**:不同于传统科技史的单线叙事,作者将化学知识传播与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等重大事件交织,揭示科学如何成为社会转型的催化剂[3]
- **田野调查式写作**:非化学出身的作者耗时两年系统学习化学课程,亲历实验室操作,确保技术细节的严谨性[3]
- **全球史视野**:通过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晚清改革中的化学政策差异,剖析「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困境

二、内容架构:从鸦片到火药的知识迁徙
全书以「器物-制度-文化」三重维度展开,构建起化学与中国现代化的互动模型。

知识版图重构(1840-1895)
-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傅兰雅与徐寿合作翻译《化学鉴原》,创造「钠」「镁」等汉字命名体系
- 同文馆化学课程:丁韪良引入定量分析实验,冲击「格物致知」传统认知范式
- 火柴与肥皂:日用化工品如何重塑城市消费文化

制度移植实验(1895-1927)
- 京师大学堂「化学门」:日本教习服部宇之吉引入德国李比希农业化学理论
- 范旭东永利碱厂:侯德榜「红三角」纯碱打破卜内门公司垄断的技术政治学
- 《科学》杂志论战:杜亚泉与陈独秀关于「化学救国」路径的思想交锋

战争催化转型(1927-1949)
- 资源委员会战时动员:酸碱工业布局如何影响抗日根据地经济结构
- 西南联大实验室:曾昭抡团队硝化棉研究中的学术自主性探索
- 解放区「马兰草造纸」:群众性科学运动的本土智慧

三、穿透纸背的思想锋芒

核心命题
「化学方程式里藏着国家命运的配平系数」——作者通过硫酸年产量与关税自主权的数据关联,论证基础化学工业能力是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基石[3]。

经典论断摘录
- 「当徐寿在安庆军械所合成硝化甘油时,他既是在验证化学方程式,也是在解构『奇技淫巧』的意识形态枷锁」
- 「永利碱厂的蒸馏塔不仅是化工设备,更是殖民科技体系里的『特洛伊木马』」
- 「西南联大师生用煤油灯加热的试管,煮沸了整个民族的科学启蒙」

四、多维启示录

科学本土化的「水土不服」
- 文化转译困境:李善兰《植物学》将「cell」译为「细胞」,体现儒学格致观的创造性误读
- 制度移植悖论:北洋政府《矿业条例》直接翻译自日本《矿业法》,却忽视华北土壤酸碱性差异

知识分子的「第三空间」
- 杜亚泉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无机化学》时,既批判「全盘西化」,又反对「中体西用」,试图构建「化合反应」式的新文化范式
- 曾昭抡在《化学》杂志开辟「战时应用化学」专栏,打造学术共同体的抗敌「第二战场」

五、推荐阅读场景
- **科技政策研究者**:对比当代「卡脖子技术」攻关与民国纯碱自主化案例
- **文化史爱好者**:从「格致」到「科学」的术语变迁,解码观念史转型
- **教育工作者**:剖析民国化学教材插图里的意识形态编码

---

[3] 评介一本美国学者撰写的中国现代化学史...-科技哲学研究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