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褶皱中寻找答案:《古今之变》如何重构中国的过去与未来
一、当「古今之变」叩问现代中国
2024年出版的《古今之变:历史学家访谈录》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交响,汇集葛兆光、张鸣、赵鼎新等17位中外历史学者的思想碰撞。这部作品以晚清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为轴心,追问一个根本命题:古典中国如何蜕变为现代中国?这种蜕变是普世规律的必然,还是中国独有的例外?李礼通过访谈的形式,将学者的思辨编织成一张理解中国复杂性的认知之网。
书中反复叩击的「现代性困惑」,恰与当下中国形成镜像——我们既惊叹于高铁、互联网的「进步神话」,又深陷传统伦理消解与身份认同的焦虑。正如葛兆光所言:「我们坐在历史的门槛上,身后是五千年文明的重量,眼前是未完成的现代性实验。」[6]
二、思想图谱:从甲午殇痛到全球文明
(一)断裂与延续:传统文明的现代命运
- 葛兆光以思想史视角剖析,指出「儒家伦理的溃败并非始于鸦片战争,而在明清之际已埋下伏笔」[6]。
- 许宏从考古学出发,以二里头遗址为例,揭示「早期中国的『广域王权』模式,如何影响后世大一统思维的基因」[3]。
- 张鸣则辛辣嘲讽:「我们总爱把现代化失败归咎于列强,却对帝制晚期的制度性溃烂视而不见。」
(二)现代性探索的百年困局
书中重构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关键节点,赵鼎新提出「战争驱动型改革」的理论框架:「每一次变革都是危机倒逼的结果,而非主动设计的蓝图。」这种被动性导致中国现代化始终在「追赶」与「失序」间摇摆。
(三)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特殊性
罗新通过比较奥斯曼帝国与清帝国的崩溃,质疑「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叙事:「所谓『普世道路』,不过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修辞。」[3]而赵鼎新提醒:「中国必须警惕将特殊性异化为拒绝变革的借口。」
三、穿透历史的十句箴言
1. 「历史不是答案簿,而是问题库。」——葛兆光(回应「中国为何未能自发产生工业革命」之问)
2. 「义和团的排外与今日民粹主义,共享同一种创伤记忆的基因。」——张鸣
3. 「考古发现告诉我们:『自古以来』往往是个危险的修辞。」——许宏
4. 「知识分子的最大困境,是既想启蒙大众,又恐惧被大众吞噬。」——赵鼎新
5. 「现代化不是换件西装,而是重构整个精神骨架。」——罗新
6. 「我们批判『中体西用』的虚伪,却仍在重复它的逻辑。」——葛兆光
7. 「历史教训最残酷之处,在于人类从不吸取教训。」——张鸣
8. 「谈论『中国特色』前,请先回答:什么是真正的『中国』?」——许宏
9. 「爱国主义的最高形式,是让祖国配得上人民的苦难。」——赵鼎新
10. 「未来中国的模样,藏在我们对过去的诚实叙述中。」——罗新
四、为何这部书值得放在每个思考者的案头?
(一)打破学科壁垒的思想盛宴
从考古实证(许宏)、思想史辨析(葛兆光)到社会学解构(赵鼎新),不同方法论在「古今之变」的主题下激烈交锋。这种跨学科对话,恰如李礼所期冀的「用多棱镜照射历史的暗箱」。
(二)全球语境下的中国叙事
当西方学者仍在用「冲击-反应」模式解读中国时,本书学者群体展现出「双向凝视」的自觉:既剖析西方现代性对中国的形塑,也揭示中国经验对全球现代性的修正可能。
(三)知识分子的清醒与担当
在「后真相时代」,这些学者拒绝提供廉价的确定性。他们像手术刀般剖解历史迷思:「爱国不是为过去涂脂抹粉,而是直面疮疤的勇气。」(张鸣语)
五、读后启示:在历史褶皱中寻找未来的路标
1. 警惕「进步主义」的幻觉
书中揭示:洋务运动的军工狂想、维新派的制度崇拜、革命派的激进理想,都曾陷入「技术跃进=现代性」的误区。这对当下「芯片突围」「AI超车」等叙事具有警示意义。
2. 重构「传统」的现代性价值
许宏从考古发现中提炼的「早期中国智慧」,葛兆光对「儒家伦理再阐释」的思考,提示我们: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需要超越「复古」与「弃古」的二元对立。
3. 在全球化与在地化间寻找平衡
赵鼎新指出:「中国既要避免成为『西方副本』,也不能沉溺于『例外论』的孤岛。」这种辩证思维,对应对中美博弈、文化自信等议题极具启发。
「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马克·吐温)《古今之变》的价值,不仅在于梳理过去,更在于教会我们如何与不确定性共存。当您合上这本书时,或许会像罗新所期待的那样:「获得一种更清醒的痛苦,以及更坚韧的希望。」
[1] 李礼《古今之变:现代中国的困惑——历史学家访谈录》
[3] 一周文化讲座|每个夏天都是陪自己重新长大的时候
[6] 东西问·人物丨葛兆光:我们坐在历史的门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