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从大都到上都: 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精装珍藏版)

行走在历史的褶皱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远征

一部让山川开口说话的行走史诗
"和罗老师一起旅行,山川都带字幕。"当北大历史系教授罗新历时15天徒步450公里,从北京元大都走向内蒙古元上都时,这场看似寻常的徒步旅行,却因学者独特的学术视角与人文关怀,化作国内旅行文学的里程碑之作。这部斩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单向街书店文学奖等多项殊荣的作品,以8.4的豆瓣高分见证着文字穿透时空的力量[1][3]。

在GPS定位替代脚步丈量的后工业时代,《从大都到上都》以血肉之躯的行走抵抗时空压缩的焦虑。五十三岁的学者背着二十公斤行囊,沿元代辇道穿越燕山山脉,在长城垛口触摸风化的箭痕,于无名村落聆听湮没的往事,将枯燥的史料转化为可触摸的文明肌理[2][6]。



内容脉络:三重维度的时空穿越

一、肉身之路:十五日的苦行朝圣
从健德门到明德门,这条元朝皇帝巡幸的辇道在书中被分解为二十个地理坐标。作者用田野调查般的严谨记录每日行程:
- 物理刻度:海拔升降、步数统计、伤口血泡
- 生态图谱:黑鹳的迁徙轨迹、艾蒿的药用价值
- 人文切片:养蜂人的蜂蜜哲学、羊倌的迁徙史诗

在张家口长城北段的徒步中,学者在暴雨中摔伤膝盖,却在泥泞中辨出明代戍卒刻在墙砖上的姓名。这种以伤痛换取历史实感的写作,让读者听见骨骼与古迹碰撞的清脆回响[6][7]。

二、智识之网:跨学科的知识盛宴
作为内亚史专家,罗新以手术刀般的精准解剖沿途文明层积:
- 语言学:解析"独石口"地名中的契丹语残留
- 考古学:通过陶片判断元代驿站遗址
- 气象学:从植物分布推测中世纪小冰期
- 诗歌学:用李贺《雁门太守行》注释边塞苍凉

当他在闪电河畔发现蒙元时期的"酒局"碑刻时,立即联想到《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的皇家宴饮规制,这种考据与实证的互文,构建起立体的历史坐标系[1][7]。

三、哲思之光:对历史书写的反叛
书中处处闪耀着历史学家的批判锋芒:
> "我们的历史书写对普通人不公,真正的历史应该多给小人物机会。"
> "人不只是命运的承受者,更是命运的创造者。"[1][3]

在张北县的无名坟冢前,作者拒绝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转而记录墓碑上"李门王氏"这样模糊的称谓,为沉默的大多数撰写平民史诗。这种颠覆性的历史观,让古道上的每粒砂石都获得叙事权[6][7]。



经典名句:镶嵌在古道上的思想明珠
1. "旅行者不是来猎奇的,你是需要同情的远行客。" ——消解旅行者的优越凝视[1]
2. "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对现代性的诗意抗争[2]
3. "历史学家的天职不是重复既有结论,而是将消失的生命从遗忘中抢夺回来。" ——重构史观的学术宣言[6]
4. "长城内外不再是地理界线,而是文明交融的褶皱带。" ——超越二元对立的文明观[7]



为什么你应该立即打开这本书?
1. 多棱镜式的阅读体验
既是明代卫所制度的学术考据,又是当代乡村变迁的田野报告;既有《徐霞客游记》的山水情怀,又具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思辨深度。

2. 行走中的国民性观察
通过加油站员工、货车司机、牧羊人的生存智慧,展现被主流叙事遮蔽的真实中国。书中记录的民间谚语"山高皇帝远,客来狗不叫",堪称当代《山海经》[6][7]。

3. 抵抗碎片化的深度写作
在短视频肢解注意力的时代,本书示范了慢思考的珍贵价值。作者用三天时间考证一座无名烽火台的建造年代,这种学术定力恰是信息爆炸时代的解毒剂。



行走启示录:在古道遇见另一个中国
当合上这本368页的行走笔记,读者获得的不仅是元明史的知识增量,更将重新理解"中国"的深层含义:
- 地理中国:发现被高速公路遮蔽的毛细血管古道
- 文化中国:在蒙汉交融地带聆听文明对话的回声
- 生命中国:从牧羊人皱纹里读取千年的风霜密码

正如罗新在书末的顿悟:"真正的历史不在档案馆,而在百姓的炊烟里。"这场徒步既是向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勘探——当我们用双脚丈量土地时,被现代性割裂的时空将重新愈合[2][7]。



[1] 从大都到上都 - 图书 - 豆瓣
[2] 中古史荐读|罗新《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
[3] 从大都走到上都(精装珍藏版)epub,mobi,azw3,pdf格式kindle电子书下载
[6] 信马由缰的“旅行笔记” - 从大都到上都 - 豆瓣
[7] 跟北大历史学家一起行走 - 从大都到上都 - 豆瓣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