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龙与狮的对话: 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

当龙与狮的对话被误译:一场改变历史的外交博弈



一、一部改写历史认知的翻译史力作
《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以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为切口,首次系统揭示翻译在这场东西方首次官方接触中的颠覆性作用。作者王宏志教授深耕二十余年,挖掘英、法、中三方档案,还原出被历史叙事长期遮蔽的真相:所谓“礼仪之争”背后,实则是翻译的错位与操纵,直接导致中英两国对彼此意图的致命误解[3][7]。

这部斩获文津图书奖、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等殊荣的著作,不仅填补了外交史与翻译史的研究空白,更以缜密的考证证明:翻译从来不是中立的技术行为,而是权力博弈的文化战场[6][7]。正如黄克武教授所言,此书堪称“翻译史研究的典范之作”[3]。



二、七重奏:解码翻译迷雾中的历史真相
全书以七章铺陈翻译事件的复杂经纬,每一章都指向一个核心诘问:

1. 译员:语言的囚徒还是政治的棋子?
使团译员严宽仁、李自标等人出身意大利那不勒斯中华书院,仅通拉丁文却需承担中英沟通重任。清廷则启用法国传教士罗广祥,形成“中文→拉丁文→英文”的曲折链条[7]。译员们在科学术语(如“planetarium”被音译为“布蜡尼大利翁”)、外交称谓上的误译,使英国精心准备的“文明展示”沦为清廷眼中的“奇技淫巧”[1][7]。

2. 礼品清单:被篡改的技术宣言
英国原清单强调工业革命成就(如蒸汽机、织布机),译本却被修饰为“西洋土物”,刻意淡化技术威胁。乾隆看到“彰显天朝地大物博”的改写版后,更坚信英国是“远夷慕化”[1][4]。这场翻译的修辞手术,让双方在认知层面彻底南辕北辙。

3. 国书博弈:平等诉求遭遇至尊滤镜
马戛尔尼国书强调“两国君主平等”,译本却出现“仰慕天朝德威”“恳请皇恩庇护”等措辞。清廷档案中甚至存在两个版本:英国自译本强调商贸互利,清方改写版凸显朝贡属性[1][4]。翻译在此成为帝国尊严的保卫战。

4. 敕谕翻译:单向宣告的暴力
乾隆三道敕谕以“训示蛮夷”姿态拒绝英国所有请求,但译者将“不可更张天朝法度”弱化为“不合本地风俗”,导致马戛尔尼误判尚有协商余地[7]。这种信息衰减式翻译,使得中英对话沦为自说自话。



三、警世箴言:穿透时空的翻译启示
书中金句直指文明对话的深层困境:
> “信实直译引发龃龉,刻意曲译反成对话基础”——这场外交悖论揭示:翻译的本质是文化权力的协商,而非语言符号的转换[4]。
> “当‘平等’遭遇‘天朝’,译笔成为重塑世界秩序的暗器”——东西方首次碰撞已预示:翻译即政治[3][7]。



四、为何这部书值得置于案头?
- 历史镜鉴:中美贸易战、华为孟晚舟事件中的翻译争议,都能在书中找到历史原型[4][7]。
- 方法论革命:作者首创“翻译事件史”研究范式,为观察明清中西交流提供全新视角[3]。
- 叙事艺术:档案文献与外交密档交织,读来如侦探小说般引人入胜。英国使团翻译的私人日记、乾隆朱批密旨等珍稀史料首次系统性披露[1][7]。



五、从误译到悟道:一场思维的远征
合上此书,读者将重新审视所有“跨文化共识”:微信聊天中的emoji误解、国际合约的条款歧义,乃至诺贝尔文学奖的译本争议——一切交流皆是翻译,一切翻译皆是妥协。正如作者在文津奖答谢词中所言:“当龙与狮试图对话时,他们首先需要一面诚实的镜子,而非滤镜。”[4][6]



参考书目:
[1] 新书 | 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
[3] 龙与狮的对话 - 豆瓣
[4] 《龙与狮的对话》:“翻译”竟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中西文明彼此面对的方式
[6] 20种书获文津图书奖 -中国科普网
[7] 文化随行-文津专栏——回望翻译镜中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